原创 王禹
8月29日,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2023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纪录片高质量发展峰会”上,来自行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共论国产纪录片新创作、新传播、新生态,为推动国产纪录片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纪录片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拓展深化阶段,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传统的生态模式逐渐重构,在主流的电视平台之外,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为纪录片发展拓展了更多的广阔空间,多方的协同互动,构建起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
纪录片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包括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和潜力都比较大,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大有可为。
作为管理机构代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纪录片创作要努力践行高举旗帜,引领风尚的文化使命。要勇于担当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职责;要牢牢坚守精益求精,扎实人民的创作初心。广大纪录片人要成为唱响主旋律的先锋队,引领风向的排头兵。
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谈到,东城区与中国纪录片大会渊源已久,从2021年的北京纪实影像周永定门相约,到地坛公园、角楼图书馆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饱览纪实文化之美,纪录片在北京东城留下了难忘的美好时光。“我们将秉持开放包容,以兼收并蓄为纪录片的交流互鉴构筑广泛的朋友圈;坚持守正创新,以融合赋能为纪录片产业升级打造强劲的驱动器。”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则讲述了故宫与自己和纪录片结缘的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众多观众重新认识了故宫,此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博物院修文物。从《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从《我是规划师》到《博物馆之城》,从《万里走单骑》到《非遗里的中国》,再从《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到《老单走东城》……参与过众多纪录片和电视节目拍摄的单霁翔,对文物和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娓娓道来,在单霁翔看来,北京市东城区拥有中轴线70%以上的历史建筑、文化风貌、景观,其中有三处世界遗产,故宫、天坛和大运河,并为今天能够在东城区看到京杭大运河的风貌非常激动。
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严文斌坦承当前中国纪录片走出去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传播地域比较单一,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仍存在差距,在海外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还落后于国内的先进水平等。对此,严文斌认为,“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的声音;做中国价值的构建者,不当西方观点的搬运工;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中国纪录片的全球传播;提升语言能力,维护翻译主权。”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用高质量的影像书写壮美山河、人间烟火、璀璨文明,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认为,要在学字上下功夫,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纪录片创作;在大字上下功夫,心系国之大者全景式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在新字上下功夫,用高质量的影像和美学表达书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史诗。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则以《真实记录、艺术表达与融媒传播: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大要素》为题,畅谈中国纪录片应该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才能借助纪录片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王冬梅看来,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基石,真实的表达已经成为纪录片探索中的根本性问题;艺术表达是纪录片的灵魂;融媒体的传播是纪录片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中央新影发现纪实传媒董事长池建新分享了新影集团关于历史类纪录片的探索。新影集团通过启动国家数字影像典藏工程,把94万分钟的胶片素材能够更清晰的、更好的为纪录片创作者服务。同时,近五年来每年有8000分钟以上的历史纪录片呈现在屏幕上,基本覆盖了整个历史的维度。
池建新认为,当前进入到全媒体语态,受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攀升,为此,历史纪录片面临六个发展趋势,内容上,历史类纪录片要与现实强烈的融合;节奏上,短视频和长篇节目深入地融合;传播上,出镜者和创作者强烈地融合;技术上,传统和新兴技术全面地融合;对于历史空间的再造;跨界合作上,纪录片跟产业要规模性的融合。
五洲传播中心党委副书记崔斌箴谈到如何聚焦时代的主题来合作拍摄纪录片时表示,要注意中国心和国际范儿的关系,主题无缝的缝合在纪录片内容里面,确保内容的把控权;要以中国独特的话语融合国际传播规律;要注重内容主导和借船出海。
(二)
在圆桌对话环节,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阿里大文娱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纪录片资深制片人宋晓晓,芒果TV纪录片工作室负责人钟山,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等就纪录片创作的多维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谈到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会受到哪些影响时,钟山表示,全面融合背景下,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态势,以湖南台为例,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融合之后,对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有非常大的创新作用,并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特别是创作思维的拓宽。
韩芸认为,融合传播让纪录片受众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看纪录片;从影像呈现上来讲,出现了高端化发展趋势,让影像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精致和美丽,全民记录时代也让身边最鲜活、最动人的故事成为重要的纪录片的素材;技术的加入让纪录片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宋晓晓认为,纪录片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和互联网本身越来越知识化是分不开的。
魏克然表示,从探索频道的角度,现在大部分受众想通过付费的方式看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意味着整个观众的期望值对于内容的期望值提升了,尤其是在纪录片的领域当中。
祝燕南最后谈到,新时代的纪录片要承担更大的、更多的历史性的责任,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突出特性和三个全球性的倡议来推动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把各个领域、各个范畴之内优秀的素材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国纪录片能够登顶文艺创作的高峰,能够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