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元年,割融、柳、宜及平、允、从、庭、孚、观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望郡。三年,以黔南路并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四年,依旧称广南西路。
——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地理志六·广南西路》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把广南西路分置为广南西路、黔南路。黔南路治融州(今广西融水),辖融州、柳州(今广西柳州)、宜州(今广西宜州)、平州(今广西三江)等,之后并置庭州(今广西金城江)、孚州(今广西环江)、观州(今广西南丹);大观三年(1109年),广南西、黔南二路合并为广西黔南路;大观四年(1110年),依旧称为广南西路。
《宋史》中记载的宋朝所设“广南西路”,后被时人简称为“广西路”,是今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名称中“广西”的由来。然而据《宋史》所说“依旧称广南西路”可知,广南西路并不是大观四年(1110年)始设,那么“广西”之称何时出现,又如何发展而来的呢?大体而言,“广西”的出现,可将“广西”拆解分为“广”和“西”,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唐朝晚期“岭南道”分“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北宋“岭南道”演变为“广南路”,再从“广南路”析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秦汉唐初岭南一体化
“岭南”作为一个概念从古至今皆为世人所知,其中的“岭”指的是“南岭”,它是中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其位置在今天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边境上,它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其中最为著名者即五岭,故而狭义的“南岭”也指五岭,自西向东依次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岭以南即为岭南地区,其地北起五岭,南至于海,从东至西跨越大山和高原,形成了隔绝于岭北的半封闭式地形。岭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地理环境严重阻隔了岭南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岭南地区是相对而言的“蛮荒”之地、未知之区。
秦汉至唐初,今日广西和广东曾长期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划之内。秦统一后,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在百越故地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称“岭南三郡”。整个岭南地区基本纳入秦朝“岭南三郡”辖地,而且为南海郡尉任嚣统一节制。秦末,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以南海郡为基础,“绝道聚兵自守”,割据岭南,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割据岭南,传承五代君主,国祚长达九十三年。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以南越国相吕嘉叛乱为由,出兵灭南越国,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汉朝在岭南地区恢复了中央集权垂直管理模式,设立了岭南九郡:南海郡、合浦郡、苍梧郡、郁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汉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作为监察区,岭南地区则设置了交趾刺史部,治所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将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刺史部,建安十五年(210年)移治所于番禺(今广东广州),再迁至龙编(今越南河内)。刺史部之设原为监察区,但是随着其权力远超过所监察之郡,逐渐演变为高层政区。交州刺史部下辖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作为岭南地区的两广大部分同属交州刺史部。
唐朝延续隋朝旧制,在征服地区设置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讨平萧铣,安抚岭南后,在岭南设广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贞观年间,精简地方行政层级,经过调整,岭南地区的行政单位大大缩减,岭南地区形成了广州、桂州、龚州、交州、崖州五府。贞观元年(627年)基于山川形便原则形成“天下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岭南地区属岭南道。
晚唐岭南分东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于边地及战略要地设置节度使、经略史,统摄军政大权。岭南地区在岭南道基础上设五府经略使,“绥靖夷僚,统经略、清海二军,桂管、容管、安南、邕管四经略使”,广州刺史领五府经略使,治广州,统兵一万五千余人。
咸通三年(862年),朝廷对于岭南道军政格局再次进行调整,颁布《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将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唐懿宗在敕令中表示:“岭南分为五管,诚已多年。居常之时,同资御捍,有事之际,要别改张。邕州西接‘南蛮’,深据黄洞,控两江之犷俗,居数道之游民。比以委人太轻,军威不振,境连内地,不并海南。宜分岭南为东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邕州为岭南西道,别择良吏,付以节旄。其所管八州,俗无耕桑,地极边远,近罹盗扰,尤甚凋残。将盛藩垣,宜添州县,宜割桂州管内龚州、象州,容州管内藤州、岩州,并隶岭南西道收管。”
可见唐后期将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的重点在于设立岭南西道,其目的是出于加强控制边疆地区的需要,岭南西道节度使驻邕州,兼领安南都护和原桂、容两管各二州,而桂、容两管大部分州县却隶属于岭南东道。岭南西道道治设于邕州,正是因为邕州毗邻左、右两江蛮峒,设镇于此,有利于就近控制地方。可见,设置岭南西道完全是为了满足建节镇边的军事需要。
岭南西道设置的政治意义重大。唐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岭南西道,这是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在高级政区层面出现的第一次分野,虽然岭南西道所辖范围并未涵盖今广西全境,但这是广西第一次以独立的高级政区的名义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从广南路到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沿袭唐制,在全国所设的一级行政区也称作“道”,并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后,复置岭南道。此外,宋初还借鉴了唐朝设立转运使的做法,将原先临时性的转运使之职,变为固定职务。故在北宋统一岭南之初,岭南地区的转运使实际上是在唐岭南道的基础上设立的。
淳化四年(993年),北宋将岭南道改为广南道。为便于统治,淳化五年(994年),“道”被废除。如此,“路”正式成为宋代新的高级行政层级,岭南地区大部属广南路。
随着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路”一级高级政区也因时进行了调整。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十五路,并将广南路拆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至此,岭南地区在高级政区层面经历了岭南道、广南道、广南路的变迁,并出现了第二次分野。
此后,广南西路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经历短暂调整,《宋史·地理志六·广南西路》记载,大观元年(1107年),割融、柳、宜及平、允、从、庭、孚、观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望郡。大观三年(1109年),以黔南路并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大观四年(1110年),废黔南,依旧称广南西路。此后广南西路作为有宋一代的高级政区名称再未改变。
北宋时,广南西路辖二十五个州,即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化、高、雷、钦、白、郁林、廉、琼、平、观;三个军监,即昌化、万安、朱崖。建炎南渡后,广南西路辖两个府,即静江、庆远;二十个州,即容、邕、象、融、昭、梧、藤、浔、贵、柳、宾、横、化、高、雷、钦、廉、贺、琼、郁林;三个军监,即南宁、万安、吉阳。
总而言之,北宋初年在借鉴唐制的基础上,在岭南地区复立岭南道。淳化四年(993年),将岭南道改为广南道。淳化五年(994年),废道改路,成为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在借鉴晚唐将岭南道一分为二的基础上,亦将广南路拆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自此开始,宋代岭南在高级政区上再次实现分野,广南西路作为省级政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广南西路被时人简称为“广西路”,“广西”之名即源于此。作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广西在宋代迎来重大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突破,所以宋代广南西路的设立是广西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本文摘自《正史里的广西》一书,2025年4月有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