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畔・耕读小茨”5・19 中国旅游日暨小茨景区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盛大启幕
黄河之滨展新颜,耕读小茨谱华章
5 月 19 日,在第 15 个 “中国旅游日” 到来之际,以 “黄河畔・耕读小茨” 为主题的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在盐锅峡镇小茨村隆重开幕。来自媒体、旅行社、乡村旅游协会等七十余家单位的嘉宾齐聚母亲河畔,共同见证这一文旅盛事。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小茨村依山傍水,田园如画,既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又延续着农耕文明的淳朴基因。近年来,盐锅峡镇紧紧围绕 “生态立镇、文旅兴镇” 的发展思路,深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小茨景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此次文化节既是对小茨村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迈向 “农文旅深度融合” 新征程的起点。活动现场,嘉宾们通过参与农事体验、参观历史遗迹、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活动,零距离感受小茨村的独特魅力。
沉浸式体验彰显文化魅力
文化节期间,主办方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事体验:锄地、播种、夯地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农耕乐趣;
文化探秘:游览千年古刹雷音寺、明长城遗址、三河口、烽火台等历史遗迹,触摸黄河文化的脉搏;
田园研学:通过农特产品市集展示等活动,展现小茨村的淳朴民风与乡村振兴成果。
【以上图片来源:兰泉根子】
千年古刹雷音寺
雷音寺坐落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地处黄河与湟水河交汇处,是黄河三峡地区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的佛教圣地。其建筑依山取势,布局紧凑庄重,承载着敦煌文化 “向善守正,兼收并蓄” 的精神内核,被誉为 “黄河之滨的文化明珠”。
一、历史沿革:从盛唐遗韵到现代新生
雷音寺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唐初,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寺院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一度成为河湟地区的佛教中心。然而,毁于战火的雷音寺仅存遗址,直至 2002 年,在各方善信的支持下启动重建工程,历时七年逐步恢复规模。2015 年大雄宝殿因火灾受损后,寺院再次进行修复,如今已成为融合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工艺的佛教文化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雷音寺与《西游记》中的 “小雷音寺” 传说渊源深厚。当地相传,湟水河古称 “流沙河”,唐僧在此收服沙僧,而小说中 “小雷音寺” 的原型正是小茨村雷音寺。这一文化意象为寺院增添了神秘色彩,使其成为游客探秘西游文化的重要节点。
二、建筑艺术:依山而建的佛教建筑群
雷音寺占地面积 6478 平方米,建筑面积 963 平方米,分三个台地布局,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主要建筑构成。其设计以中轴线对称展开,飞檐斗拱、青瓦朱墙,展现出汉传佛教建筑的典雅与黄河文化的雄浑。
明长城遗址与烽火台
小茨村现存明长城遗址修筑于明弘治、嘉靖年间,采用就地取土夯筑而成,是研究明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附近的小茨烽火台遗址呈四棱台体,残高 9 米,为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 年)所建,用于传递军情,现存夯土结构与障墙仍清晰可辨。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边防的严密布局,与黄河共同构成了 “山河联防” 的军事文化景观。
三河口:未来的兰州后花园
三河口地处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三河口北侧兰州相关部门以 “生态立镇” 为导向,实施三河口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集湿地保护、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旅区。规划中的三河口将依托天鹅滩、恐龙湖等自然景观,建设生态廊道、观景平台、亲水栈道等设施,并引入高端民宿、康养中心等业态,目标成为兰州近郊的 “生态客厅” 与 “休闲氧吧”。目前,三河口已吸引白天鹅等珍稀候鸟栖息,年接待游客量超 20 万人次,未来将通过交通优化(如规划中的沿黄快速通道延伸段)和文旅项目升级,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兰州后花园的定位。
田园研学:农旅融合新范式
小茨村的田园研学以 “地质为基、文化为魂”,依托临夏世界地质公园资源,打造了集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研学体系:
【上图 位于小茨村台,悉地塬野】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黄河水润千年,小茨村依河而兴。本次活动既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未来,小茨村将汇聚各方力量,持续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亮丽名片,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 “生态饭”“旅游饭”,共享发展红利。漫步黄河堤岸,感受大河奔流的壮阔;走进农家小院,体验耕读传家的乡愁 —— 这场文旅盛宴不仅展现了小茨村的独特风采,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负责编辑:达朝阳 笔名:兰州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