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岩寺
马齿岩寺,又名“樱桃寺”,位于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碑记载,皇统年间寺已存在,并于此时新建中殿(即现正殿);元至正五年(1345)所立的一通石碑记载了当年寺院状况:“夫马齿岩寺者,自古不记年代。大殿二座,上殿五间,倒塌任之存留,中殿依然安在,次有三门淋漏损坏……”;以后历代屡有增修扩建。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南殿、垂花门为清代建筑。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北向南存正殿和南殿,南殿东侧为垂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耳殿和展室,为近年翻修和新建。正殿位于石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踏道。殿内两山墙和后墙存有清代壁画约72平方米,内容为佛讲经说法和俗家弟子献宝图等。
该寺正殿的多处做法反映了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前檐金柱采用“移柱法”,各向两侧移动约80cm,使明间宽度大大增加,从而扩大了信众的活动范围。移柱使得上部平梁所承重量全部落在大内额上,所以我们看到金柱上的内额用材硕大,为一整根粗大的原木树干稍作加工而成,从而将顶部重力很好的分散到两侧的金柱上。另外,殿内的几根立柱和平梁也都有这种直接使用原木树干的形式:直接将树干的原始弯曲巧妙的设计成弯梁的做法是金元时期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粗犷的民族性格;而立柱用弯曲的树干制作可能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民间集资修建财力毕竟有限,这也可以从那根“包镶柱”反映出来:前檐明间西侧檐柱是由十几根板条围包一根细柱,然后用铁箍束紧加固而成,从而弥补了 大 材不足的问题。据传该寺建造过程中还使用了樱桃木(或许正是别名樱桃寺的由来),可见当时材料的紧张情况。另外,斗拱、下昂、阑额等部位的做法也颇具代表性。
另外,马齿岩寺还有另一个身份:七亘大捷指挥部旧址。1937年10月下旬,刘伯承师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山西省平定县,师部就设在马齿岩寺。同月26-28日,其指挥部队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创造了军事史上“重叠设伏”的著名战例,马齿岩寺也因此由一个古老的佛教寺院演变为红色革命纪念地,文化内涵愈发深厚,在革命文物备受重视、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马齿岩寺必将更受瞩目。
-----
-----
来源:阳泉市博物馆
部分图源:平定县人民政府
本文由【阳泉文旅】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下一篇:官方通报:停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