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保护完好的老宅的功用,绝不止于供人参观。根据所处位置和客房量,用作分散式的精品酒店布局,是时下互动性很强,又最具热点的古建活化方式之一,既弘扬文化,也宣传保护,既展现如何修旧如旧,活化使用,也创造非一般的体验,与本地居民一同在弄堂街巷里深居简出,沾点儿苏州的烟火气儿。
以一段短宿体会姑苏风雅
一座小院就能涵盖苏州2500多年的富贵风雅,也让旅途期间的短宿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下的精品民宿酒店,有现代化、智能化的内装,同时保留了古建老宅的风貌,及本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基于星级酒店的基本服务必不可少,见惯了钢筋水泥后也可以体验一把前人住过的砖木房。更何况,隔壁、附近朴素民居的门口处处挂着保护标牌,一位位历史人物曾寓居于此,一段段传奇故事发生在这里。屋里屋外,总有热情好客的本地居民,三言两语讲述一段未曾见诸官方记录的小道八卦,抑或一幕亲眼所见。
每一处被活化用作酒店的老宅都有叠满的前世今生。探花府的历史更为悠久,贵潘本身及贵潘后人为保护大盂鼎、大克鼎穿插了太多故事。端善堂里走出的黄河治理专家潘镒芬,把所有水文文献资料无偿捐献给国家,参与了治理黄河的一系列工作。宣州会馆是徽商的一个聚集地,规制比较规整;敬彝堂严宅是丽江知府严良裘的故居,虽然只剩下了一小部分,但是整体保存完善……
很多老宅都有后人,修复之后也来看过。尤其潘祖荫后人大都在海外,“他们离开时已经是72家房客了,东搭一间,西搭一间,能恢复成原样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很激动。”苏州名城保护集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健说。
姑苏小院是酒店管理公司的自创品牌,作为分散式精品酒店,以差异化的特色服务来抓取客户。小院很多回头客一年来两三次,住一个传统院落,既有私密性,周围走动又随意自如。偶尔与仍住隔壁的老宅后人聊聊天,让酒店员工出出主意,今儿吃点什么。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评弹昆曲演员在酒店内的表演,给了客人沉浸式体验,若能学着唱上一两句,对吴侬软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酒店里给小客人准备了中国式乐高——榫卯结构建筑模型,是对苏州香山帮技艺的致敬,更是让客人形象地认识和体会古建老宅中所用到中国传统建筑技艺。整合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内部的景区资源,与东方水城水上游等古城内外资源联动,酒店还可以为客人灵活组合三天两晚、五天四晚等在苏州的主题游。
温度、感觉、氛围
是老宅民居文化一部分
古建老宅多元化经营、多业态探索,黄健认为,绝对好过于仅仅作为一个陈列馆供人参观,“因为它能真正运用起来。”
小院体量虽小,但有家的感觉。每一个精品酒店就是一场“苏式生活”情景剧,要在这个“舞台”生动鲜活地生活着、文化着、艺术着、社交着,吸引客人加入,一起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之美散播出去。所谓活化利用,所用也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有人表达出的温度、感觉、氛围,这恰恰也是古建老宅的一部分,是传统民居文化的延伸。
当下文旅住宿消费的发展趋势之一,发展主人文化、家文化,恰恰契合了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一种趋势。主理人在老宅改建的精品酒店、精品民宿里面既做老板又做服务员,从踏入宅子办理入住开始,到早中晚餐、清洁维修,都是主理人亲力亲为,把每一个客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照顾,用心维护跟客人的情感联系纽带。这种适宜和温度是任何其他活化形式提供不了的。跟当地人聊天攀谈,一起吃喝玩乐,才是深入当地的旅行方式。
大部分用作精品酒店的古建老宅,都属历史建筑、控保建筑。在全身心地感受老宅焕发出的新生和特色文化之余,也切身体会着古人生活的不便。比如老宅的隔音总会差一点,挡不住清晨巷子里传来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异响,虽然做了双层隔音玻璃,但是砖木混合结构没办法完全隔绝声音。这自然也是江南传统生活的特色之一,从前推车走在路上,总会有声响。随着建造技术的提升,一部分“瑕疵”就可以规避。但雕梁画栋的老宅,仍然无法做到100%隔音。
区域的活跃
一定既有本地消费,又有外部消费
游客住宿在被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里,也将苏州传统民居的格局,苏州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刻入脑海,藏进记忆。
如果要衡量经济效益,则要看溢出效应。老宅修缮费力、费时、费钱,修缮完毕后,不管日后做酒店或是经营其他业态,回报周期都较长,坪效低,远不如一栋带数百间客房的现代化高楼。但以32号街坊为例,金融圈集聚出来的口碑和知名度,日后或许会引来更高端的衍生产品。“古建老宅毕竟代表了2500多年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历史积淀,资源的稀缺性必定吸引对此特别感兴趣的机构单位。”有了这些客户群的存在,就可以带动片区的多业态、多人群,甚至网红的打造。
黄健日常往返于苏沪两地,关注酒店餐饮消费市场,特别强调,区域的活跃,一定是既有本地消费,又有外部消费。“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本地精英白领贡献了70%左右甚至更高的消费量,而且客单消费额高。”周边集聚大量奢侈品店、酒吧、餐饮、咖啡轻食等,盘活了整个区域,形成独树一帜的商圈文化。“目前的32号街坊、大公园五卅路片区等中心城区的修缮保护,就是力争取得这样的突破。”古建老宅不可复制,无可替代,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将“财富”留给子孙后代。
能在中心城区举目瞭望,近看是粉墙黛瓦层层叠叠,远眺是高楼大厦气势恢宏,震撼于视觉冲击比对,或能在一个姑苏传统小院里听曲聊天,出门即是市井街巷,本身就是吸引人们来苏州的理由。
记者 丁云
刊登于《现代苏州》第4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