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桂林,人们总想起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誉。但谁能想到,这个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旅游城市,旗下国企竟在短短几年亏掉近 10 亿?明明手握一手王炸,却把牌打得稀烂,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游客用脚投票:被 “套路” 毁掉的口碑
桂林的山水是真绝色,但旅游体验却满是 “套路”:88 元一份的啤酒鱼,结账时变成 88 元一斤;竹筏单程变往返加价,包车中途坐地起价…… 这些宰客行为被游客拍成视频发上网,“桂林旅游坑人” 的标签越贴越牢。
游客来了一次不敢再来,收入下滑后,部分商家反而变本加厉宰客,形成 “差评劝退游客→收入减少→更狠宰客” 的恶性循环。当美景沦为 “屠宰场” 的背景板,再好的资源也留不住人。
(二)资本迷局:把山水当地产赌局的代价
比宰客更致命的,是桂林旅游在地产狂热中的 “自我放逐”。2010 年前后,公司疯狂并购酒店、写字楼、同质化景区,甚至涉足地产开发:
- 亚洲第一洞” 丰鱼岩景区:连续 7 年转让无人接盘,每年花数百万维护却空置;
- 桂珍投资地产项目:收购十年仍是 “空中楼阁”;
- 罗湖山体育项目:烂尾十年,最终计提 1 亿减值损失……
- 这些重资产项目本质是 “借旅游之名,行地产之实”。但地产泡沫退去后,过剩的酒店、景区成了 “吞金黑洞”—— 建时靠贷款,养时烧现金,最终拖垮整个公司。
- 这种 “旅游搭台,地产唱戏” 的模式,像极了 90 年代日本地产泡沫期的疯狂:各地盲目建滑雪场、温泉酒店,泡沫破裂后,小城市的设施大多废弃。桂林不是个例,国内许多景区都曾在地产狂欢中迷失,最终 “建得起,养不起”。
(三)行业警示:当 “老天爷赏饭” 变成 “资本游戏”
桂林的教训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旅游产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圈地盖楼,而是 “人” 的体验。
- 资源垄断时代终结:过去靠门票躺着赚钱的模式,在自由行、个性化旅游兴起后已行不通。游客更在意 “玩得舒服”,而非 “打卡拍照”。
- 基建驱动模式破产:大拆大建、盲目扩张的时代结束了,现在需要的是 “精细化运营”—— 小到一碗米粉的明码标价,大到景区动线的合理规划,都考验着经营者的耐心。
- 资本需敬畏产业规律:旅游是慢产业,靠地产思维 “赚快钱”,只会让山水变成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三、破局之路:顶级景区如何跳出 “资源诅咒”?
桂林的困境并非无解,关键要回归两个核心:把游客当 “人”,把旅游当 “事业”。
1.根治 “宰客顽疾”:用制度守护口碑
- 明码标价 + 智慧监管:餐饮、交通等消费场景全面推行 “扫码价签”,实时公示价格,游客扫码可一键举报违规行为;
- 黑名单制度:对宰客商家实施 “一次违规,永久清退”,联合文旅、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跨部门惩戒机制;
- 本地人利益绑定:优先扶持本地居民经营的诚信商家,让游客消费真正流入地方民生,而非被外来投机者收割。
2.轻装上阵:剥离无效资产,聚焦体验升级
- 断臂求生:尽快处置闲置景区、地产项目,将资金聚焦到核心山水资源的体验优化上,比如开发沉浸式夜游、非遗互动等差异化项目;
- 拒绝同质化:放弃 “大而全” 的地产思维,学习日本轻井泽、瑞士因特拉肯等小镇的 “精而美” 模式,围绕山水做深 “休闲度假”“康养旅游” 等细分场景;
- 数字化转型:用小程序整合门票、交通、导游等服务,减少游客 “踩坑” 概率,同时通过用户数据反推需求,精准优化产品。
3.重构经营逻辑:从 “资源垄断” 到 “价值共创”
- 主客共享空间:打破景区与城市的割裂,让象鼻山、漓江等景点融入市民生活 —— 比如开放部分沿岸步道供居民晨练,游客既能看风景,也能感受真实的市井烟火气;
- 产业链延伸:从 “门票经济” 转向 “体验经济”,比如推出山水主题的文创、民宿、特色餐饮,让游客为 “桂林生活方式” 买单,而非单纯为山水付费;
- 可持续发展:控制游客容量,推行 “预约制”“错峰游”,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生态,毕竟山水是不可再生资源,透支环境就是透支未来。
四、启示:山水无过,过在人心
桂林的山水依然绝美,但捧着金饭碗挨饿的教训,值得所有旅游城市深思:
- 旅游不是 “一锤子买卖”,而是靠口碑积累的 “百年生意”;
- 资源优势不等于发展优势,盲目追逐资本泡沫,只会让 “老天爷赏的饭” 变成 “烫手山芋”;
- 真正的顶级景区,应该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 这需要的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对人的尊重,对产业的敬畏,对山水的守护。
当桂林放下 “地产扩张” 的执念,学会用 “心” 经营山水,或许才能真正让 “甲天下” 的美誉,从风景延伸到体验,从一时的流量变成持久的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