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东望洋山
必看世遗之一的
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
来这里打卡似乎也是指定动作
Credit:
Paul TSUI/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Contest
不过
除了从旧式唐楼穿越至未来
你还可以另辟蹊径
寻访其他文物建筑
回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时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澳门城区的范围随着城墙的拆毁而扩大
东望洋山一带随之逐渐开辟
成为澳门新的“半山区”
当时陆续落成的几座豪宅
如今都成为了澳门文物建筑
图一:澳门金融管理局大楼,别称“白宫”
图二:岭南中学大楼,原快乐别墅旧址
图三:原文第士大宅旧址,别称“知春村”
站在松山(东望洋山)焯公亭
可以欣赏到上面其中两座建筑的独特外型
而从这里往下走
得胜斜路55号房屋
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
得胜马路30号房屋
这三座豪宅与华士古花园、得胜花园
又共同组成了东望洋山腰的历史景观
今天小编重点介绍的是
得胜斜路55号
这幢美丽的两层高花园洋房
入口门楼造型略带巴洛克感觉
两根古典柱及方柱支撑着拱形山花
山花中央有类似西式纹章的圆形装饰
两侧扶壁为卷涡状
但同时又使用了红砖饰面
令人想起英国爱德华时期的房屋
这种设计在澳门现存历史建筑中独一无二
穿过门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呈倒转L型的古典拱廊式连续凉廊
设有梯级连接地面层与花园
上层回廊则以柱廊为立面
走到庭院抬头看大楼顶部
有由两个圆拱并排而成的门楼式山花
上面标记着大楼兴建年份“1926”
乍一看建筑外墙像由石材建造
其实是俗称“上海批荡”的洗水石米饰面
上世纪50年代以前
这种饰面于港澳地区盛行一时
而回廊铺地的彩色水泥花砖与彩色马赛克
同样是当年流行使用的材料
从中央入口走进大宅之前
不妨留意一下
地面镶着的中国古代金钱图案
加上楼梯两边栏杆呈八字型张开
估计这些设计与当时住宅的风水布局有关
内部空间的布局自带欧陆大宅气派
大楼梯置于门厅正中央
墙身有木板装潢
天花、墙顶、门窗皆有西式的饰线花纹
用作分隔空间的“挂落”
虽然采用了巴洛克的造型
但细节却充满了中国传统韵味
包括绘有人物、风景、花卉的玻璃镜画
福禄寿浮雕
带吉祥寓意的水果和花卉木雕等等
大楼梯扶手前方
有两个中式建筑造型的镂空灯罩
从右至左
上书“澳桔仔街梁盛记造”
是极具价值的本地手工艺珍品
视线沿着楼梯往上
可见“双凤朝阳”木浮雕
以及细腻精致的楼梯栏杆
在圆形天窗洒下的光线中更显突出
亦与镜子两侧对联呼应
“纯有英华为国宝,贵无雕琢是天真”
说了这么久
到底这座美丽的别墅大宅是什么来头?
根据建筑图则、建筑准照和物业登记资料
大宅于1926年至1928年间落成
是著名华侨商人许祥在澳之居所
许祥(Hu Cheong)生平简介
全澳第一座具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酒店——总统酒店(今新中央酒店)的创办人及经理,历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总理、镜湖慈善会主席等社会职务,也曾与多位华侨捐款成立澳门华侨公立平民免费学校(镜平学校前身之一),为贫苦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许祥离世后
其宅辗转售予天主教澳门教区
曾一度借给粤华中学作课室之用
现时则为澳门教区演艺文协会会址
并重新命名为“澳门纽曼枢机艺文馆”
于2021年第三批不动产的评定中
被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
得胜斜路55号房屋
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
澳门华商中西合璧的生活品味与美学
遇上对外开放的时候
不妨去参观一下!
想知道这幢房屋更多建筑特色?
欢迎翻阅《澳门》杂志第159期
或点击阅读原文
内容制作及资料来源
制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资料及图片:《澳门》杂志第159期、澳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