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三千里,最美是扬州。
江苏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随着大会主席一声“祝贺中国”,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没有哪一座城的命运,如扬州一般和运河息息相关。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出海口,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贯穿其中。纵横交错的发达水系客观上决定了扬州因水而兴的命运,同时也成就了其“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申遗成功以来,扬州不仅对境内的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以及古镇、古闸、古坝、古码头、古民居等应保尽保,还把握社会需求之变,通过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运河文艺作品、恢复具有人文气息的市井生活、开发旅游产品、打造众创空间等举措,推动运河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承千年的运河人文生活触手可及。扬州先后建设了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标志性建筑的多个重点项目,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
文化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扬州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时光深处,一代代传承者以他们的智慧和匠心,守护扬州的传统文化。如今的扬州,浓郁的人文底蕴还是在大街小巷随处可感。由长江入运河,瓜洲古渡、运河三湾、瘦西湖等景致串珠成链,古韵今风使人流连。历尽沧桑的大运河扬州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运河才有了今天的城市文明与繁华。她潺潺流淌、润泽千年,赋予了城市历史的厚度与创新的高度。今天的运河正在指引着人们向“绿”而行,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幸福安宁、开放包容的运河城市。扬州作为“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板城市”,使用绿色节能材料,用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施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可持续化发展始终在路上。今天的扬州,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互促并进。
河清则城美,水活则流长。于扬州而言,大运河两岸是生态美的真实写照。穿城而过的古运河,是扬州的“主动脉”,亦是扬州的“母亲河”。大运河上是往来繁忙的运输货船,大运河两岸则是充满烟火气息的乡镇。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扬州,何以“世界运河之都”?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文脉流淌,运河两岸,生机勃勃。
大运河两岸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中华文明这部雄浑交响中的一个乐章,而扬州作为文脉连绵的历史名城,更是诸多乐章独具魅力的一个段落。今天的扬州,作为世界运河之都,正在讲述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的运河故事。(李群)
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大运河,南起浙江,北抵北京,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水韵悠长,沟通南北。
曾经,大运河是“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千帆竞发处的天色和潮声,是“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灯火阑珊处的街市与波光。如今,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流淌的千年文脉,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正在书写着 “千年运河”的时代华章。
一
古韵悠悠长相伴,道不尽芳华。这是一南一北两座大运河城市:
江苏高邮。公元前5世纪,吴国开凿邗沟,从扬州附近,上通长江,经高邮、宝应、淮安入淮,沟通江、淮,从此,无论是隋朝的运河,还是元代取直以后的京杭大运河,高邮都是中国南北水运大动脉上一个著名的重镇。
“我家住在运河边,走几分钟就能上河堤。”运河儿女、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运河城市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荣誉秘书长邓清回忆,小时候在运河边摸小鱼小虾,看来来往往的运河船只,享受跟她的老乡汪曾祺一样的水乡童年。
高邮人沿着运河生生繁衍,邓清说:“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今天,运河畔的人们在寻找乡愁中,找回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
近年来,高邮一方面对古文游台、盂城驿、当铺、镇国寺塔、净土寺塔等文保单位实施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线,遵循“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凸现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对文保单位周边及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整治。经过整治,黑臭的“龙须沟”不见了,市民们出门就能看到一部流淌的“通史”,小城的一砖一瓦,皆是文化的载体。
大运河是“活”的,从古人的物质粮仓,到现代人的精神粮仓,今天的她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沿岸人们的生活。
北京市通州区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一角(资料图)。新华社发(常鸣 摄)
北京。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赵义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会并爱上了运河船工号子,也爱上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北运河沿岸的民风、民俗。
船工号子对赵义强而言既是代代相传的劳动技能,也象征着船工吃苦耐劳的精气神儿。作为北京“大运河体验官”,他说,以前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劳动,是生存,如今再喊起这号子,更多的是记忆,是文化,希望这些运河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大运河之于今天,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流淌的文化符号和悠久的精神寄托,滋养着一座又一座现代新型人文城市的发展。
二
蜿蜒千里赖通波,呈万千气象。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苏州评弹演员吴亮莹身着旗袍,优雅地端坐在台前,怀抱琵琶,姿态娉婷,用吴侬软语吟唱着改编版的流行歌曲《声声慢》。听一曲评弹,是今天的年轻人到苏州后必“打卡”的一项活动。
水容万物。大运河的南北交流,不仅在于有形的“物”,更在于人来人往中无形的文化融合。
百戏之祖昆曲,在元末明初年间,还只是起源于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曲小唱。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江浙一带铺行林立,商业繁荣,茶肆、酒楼、饮食等娱乐服务行业飞速发展,文人雅士汇聚其间,沉浸于昆曲“功深圆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腔调中。慢慢地,昆曲文化利用水路沿京杭运河走遍了大江南北,将婉转的唱腔传播得更远。
昆曲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过程折射了大运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昆曲展演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华苓 摄
水波涟涟,一条大运河,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也就是今天的淮安……纵贯千里的运河不仅承载了南来北往的船只,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现在,在北京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中,能看到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子;诞生于江南的徽剧沿着大运河北上,促成了全新剧种京剧的诞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南下,吟诵出了一条诗意盎然的“浙东唐诗之路”……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大运河不仅薪火相传活化了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在位于无锡市梁溪区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伯渎港和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一桥横跨,岁月纵贯,历史往来穿梭,塑造了水乡的旖旎风光,也带来了舳舻蔽水的繁华。古桥、古塔、古窑、古坊交相错落,如今,这里主题博物馆、特色餐厅、品牌书店聚合成景,原生态风貌与现代气息相携相映。运河水道蜿蜒之处,传承与创新如齿轮般互推而行,锻造出一把新时代的发展之钥。
大运河始终在向前奔流。今年1月,杭州临平的塘栖古镇广济桥边上,一座由旧建筑改造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应“运”而生。朱炳仁是揭开大运河申遗序幕的“运河三老”之一。他说,随着现代的元素、精神注入源源不断地注入,大运河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朝气,也一定会从现在走向未来。
三
文明交汇之所,续写新传奇。
鉴真路是扬州的一条“网红路”。每年春天,来这里打卡的人流量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此时,路两旁的樱花盛放,白樱胜雪,粉樱如霞。绚烂的樱花仿佛向人们讲述着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鉴真是扬州人,他东渡日本传去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搭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鉴真六次东渡有三次是从扬州出发,第一次东渡就是从扬州古运河的渡口启航。大运河见证了鉴真东渡,也迎来到中国的各国使者、客商等,他们之中不乏慕名来到扬州之人。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沿大运河南下游历中国,不仅告诉全世界中国大运河之美,也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所说,“大运河一端通过明州港(今天的宁波港)以通海外诸国,另一端则从洛阳西出以衔接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可以说大运河起着勾连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
依托独特的地理、经济与社会条件,在文化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南北、东西或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在今天看来,最可注重的是运河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它们既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刺激与推动作用,又在岁月沧桑中逐渐演化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遗产。”
2024年5月16日,观众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孟德龙摄)
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融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
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中外嘉宾一致通过《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扬州倡议》。这份由中国发出的“运河倡议”,成为全球运河沿线城市的共识。不久前,一群当代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行走于大运河畔,探访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杭州西湖六公园、小河历史文化街区、运河漕舫船、拱宸桥等,继续寻找大运河的新故事。
常言说,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回望过去,大运河绵延千年;感受当下,大运河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着新时代的璀璨光彩;眺望未来,大运河作为“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必定会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
尾声
属于你我他的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绵延文化根脉。
今天,如何挖掘好、整理好、提炼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系统研究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时代内涵?
这,就需要大运河沿线的你我他携手共进,用真挚的情感和实际行动,寻找答案,助力大运河更好地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胡安静)
千年运河,润泽众生;十年世遗,与河共兴。
这是生生不息的千年。沿着水流,大运河在南来北往中走过了千年荣光。它使千里之境连为一体,也在漫长时光中流淌出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与两岸的人间烟火。载一船灵动,纳一胃美食,装一胸开怀……从饮食再到住行,大运河无不塑造着沿岸百姓的生活。
这是需要想象力的十年。申遗成功十年间,大运河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运河之上,货轮、游船往来不息;运河之畔,水清、岸绿、人欢。放眼世界,今天中国的运河伙伴遍及世界五大洲。
百舸争流后,又水过无痕。如今,在运河两岸静静流淌着的,是历史沉淀下的文化底蕴,是不加粉饰的风土人情,是两岸人家的烟火日常,也是扎根在此处的美好生活。
皂河船闸是水上运输“咽喉”,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也是国内第一家日船舶通过量突破百万吨的内河船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筠 摄
一
千年运河烟火,百种人间食事。
运河畔的千年繁华生生不息,蕴藏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两岸百姓因地制宜“靠水吃水”,接受着江湖河鲜丰饶的馈赠,烹调出独具“运河风味”的珍馐佳肴。大运河繁荣了沿线一座座城市,也形成一道美食长廊。运河从北至南贯穿了京菜、津菜、鲁菜、苏菜、浙菜五大菜系。南来北往中,风味迥异的美味美食得以相逢,互相交流、碰撞。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称赞的就是淮扬菜,它的诞生与成名均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扬州处于长江与运河交流的水上要冲。这也影响了扬州的方方面面,包括美食。后期随着大运河的持续开凿,扬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南北方不同的食材制作方式,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淮扬菜。而盐运在扬州的空前繁荣也让淮扬菜进一步名扬天下,清康熙年间《扬州府志》称:“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
淮扬菜代表——大煮干丝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运河不仅孕育了淮扬菜,也“送来”了鲁菜代表——德州扒鸡。康熙年间,一个烧鸡的手艺人总会在德州的码头叫卖烧鸡,卖给运河上南北航行的商人,因为味道好,德州扒鸡的知名度通过在运河沿线传播开来,甚至传到了京城,最后作为贡品进入了宫中。随着铁路等陆运的发展,德州扒鸡更是火遍全国。2014年,德州扒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菜代表——德州扒鸡 图片来源:山东发布
“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运河赋予沧州旖旎风光,也让美味的羊肠汤闻名遐迩。追溯沧州这碗羊肠汤,与漕运发展不无关系。羊肠汤是码头船工、搬运工最爱的美食之一。过去,大运河沧州段货物运输量大,码头搬运是个苦力活,一碗热乎乎的羊肠汤,配着烧饼或者大饼窝头,不仅补充能量,也能褪去疲乏。今天,不少老沧州人仍会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肠汤,再到大运河畔感受秀美风景。
河北沧州羊肠汤 图片来源:网信河北
大运河的老味道触动着舌尖,讲述着一座城市的故事,留下充满烟火气的记忆。最终,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渐渐成为众多运河儿女心底的乡愁。这场“流动的飨宴”,让岸上的生活有了牵系。
二
平凡的大运河,惠泽千年枕水人家。灵动之水,影响了人们的聚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让沿岸的建筑都透着一股“水灵劲儿”。纵穿南北11个纬度的大运河,既细细雕刻下诗意江南,又以磅礴伟力勾勒出北方的恢宏,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营造体系。
大运河园林秀色如许,兼具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扬州园林最具盛名。江苏扬州在运河南北流程的居中段落,而且毗邻运河和长江的交点。这里的园林既有大量江南园林小品的情调,又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瑰丽的特色,自成一种风格。其中,北方皇家园囿的气势,后者得益于清代康、乾二帝反复南巡的推动。以盐业经济为基础,南巡所经的行宫、寺院、山水、私宅等园林形态在短时间之内横空出世或焕然一新,整合了各地的景观因素。
邗江胜览图 清·袁耀 故宫博物院
南来的瓦,也造就了北方的院。大运河之畔的天津杨柳青古镇,楼、亭、榭、廊……江南水乡元素错落镶嵌在这座北方古镇里,仿佛江南建筑沿河北上,在这片北方大地重新扎根。大运河运来的不只是货物,还有运河沿岸的建筑艺术。杨柳青是运河重要码头,而大运河连接着诸多江南城市,这些建筑形式通过大运河上来到杨柳青。杨柳青古镇虽然是五方杂处,但建筑风格却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借着运河汇集了南北建筑的精华。
在河南巩义市康店镇的运河边有一处建筑群,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于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这便是“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庄园。这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宏建筑群,被称为 17到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式建筑的代表,是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的历史见证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徜徉于流淌不息的运河之上,亦是沿岸百姓的美好向往。在千年后的今天,“生活着”的运河场景越来越多元。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抑或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今时此刻,万顷碧波依旧连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图景更为生动。
这是生活着的千年运河,这是人民的“幸福河”。运河的气息是两岸的烟火,是沿线城乡居民满满的憧憬和期待,是新时代建设者们奋斗的决心和冲天干劲。
三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文化一直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文明。内部外部的循环流动,南北方的沟通交流,让中国各区域的文化与知识在此平衡,成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线路。
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也让中国与世界连接。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他也是元朝的官员。他从元大都出发,沿着大运河前往扬州赴任。马可·波罗记录下了运河沿岸商贸繁荣的场面,之后根据他口述整理的作品《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记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未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推动。
而随着新航路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京杭大运河也成为他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利玛窦沿着京杭大运河乘船北上,带着西学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之路,拉开了“东学西用”的潮流之幕。
在当下全球化的潮流中,大运河成为向外展示中华物质文明与文化风采的舞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在水上交汇。
中国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曼彻斯特运河……大运河的“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推出首部中国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流淌2500多年的古老运河,寄托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展现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格局胸怀。
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开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胜 邵丹 摄
大运河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是穿越南北的水运动脉,也连接过往与当下。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它携带着驱动国家“一直进取”的文化基因,浩浩汤汤,奔向下一个十年。(徐亦丹)
开工万物,国脉千里。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中国大运河横空出世。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历代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在华夏大地上书写旷古未有的传奇。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中国大运河,这条承载着促进统一、兴盛使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河道清朗、美景如画、文旅兴旺、产业发达……惠泽八方的中国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精气神”,正在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 来源:交汇点新闻
一
大河汤汤,其水泱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甚哉,水之为利害者也。”中国的先民很会利用水,他们依靠河流农耕、灌溉、定居,也很早就学会了借助水来运输。
作为整体的中国大运河,出现时间可以上溯至它的生命约1000岁的时候。公元589年,隋文帝重新凿通邗沟,并以此南下消灭南陈,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大一统。而后,隋炀帝整修中原以东水道,使关中平原与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幽燕之地在政治、经济上统合为一。
南粮北运,北政南通。
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承载着来自田野的丰饶之粮,驶向京师,连接四方,为大一统古代中国持续输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
自此,中国大运河,作为一条沟通政治、经济的大动脉,深深植入了中华大地。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漕运盛,则运河旺;运河旺,则城镇兴。
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带来了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吸引了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趁食”者的汇集。沿着大运河的路线,大量陶瓷、铜镜、茶盐等货物送抵全国各地,并进一步销往海外。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下见闻:“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外国商人经浙东运河至西陵,通过钱塘江换乘至京杭大运河,然后再驶向扬州。
【清】王素《运河揽胜图》 扬州博物馆藏
大运河串联着城市与村镇,哺育了恢弘的都城和鲜活的市井。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伟大的都城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诞生和成长;扬州、淮安、济宁、德州、天津,繁华的城市通过大运河畅通南北;张家湾、瓜洲渡、开弦弓,大小村镇因为大运河而名传千古……《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运河揽胜图》《乾隆南巡图》,历代画家的妙笔丹青将运河风姿绘于纸上,展现出运河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和昌盛繁华的景况。
【清】徐扬 乾隆南巡图 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这条繁荣的经济带上,这些城镇如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随水波流淌熠熠生辉,映射着这个伟大国度的光明未来。
二
大河浩浩,其运迢迢。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余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生于斯,长于斯的运河儿女,生长出了怎样的“精气神”?
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抵是一些具体的意象:燕赵的慷慨任侠,齐鲁的儒雅博洽,中原的淳厚豁达,江南的婉约秀雅……不同地域表现出的精神特质,都和中国大运河息息相关。
以山东为例,大运河山东段北接京津、南通江淮,一直是运河历史上的咽喉要道。在这片土地上,运河与儒家文化相融合,催生出“国家大计,莫过于漕”的理念,表现出的“诚国家永久之利”“实国家无穷之利”等利国利民的精神内核。
今天的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既有“吨半粮”,也有“海上粮仓”;既有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也有数字经济等快速崛起……凭借着爱国报国的热情和敢闯敢干的刚硬精神,山东人在新时代闯出了新的天地。
目光向南。江浙地区,中国大运河如同脐带连接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纵横交错的河网,从而使江南地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量的人流、物流通过水道汇聚江南,辐射全国,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相连。大运河孕育出江南人灵活应变的鲜明个性、积极拓展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气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凭着“四千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创造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等数量众多的“全国第一”;江苏人凭着敢闯敢干,以首吃“螃蟹”的精神,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创新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天,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运河沿线城市,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
跨越时空的维度,从古至今,一代代人在创造、治理、保护和利用中国大运河的过程中,生长出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这些精神融入运河儿女的骨血,代代相传。
三
大河滔滔,其势昭昭。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运河儿女发扬千年传承的精神,让中国大运河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迈入“世遗时代”。过去十年,在绵延千里的故事里,中国大运河完成了一次次精彩蝶变。
十年间,运河的航运水平极大提升。
在河北,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从“有水”到“有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次变为现实。
在山东,位于济宁的龙拱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2万标箱,济宁的内河集装箱航线可通达上海、武汉、重庆等50多个城市港口。
十年间,多地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各类特色文创产业,实现古老运河文化的现代表达,让古老的大运河成为活力无限的“城市会客厅”、生生不息的“人民幸福河”。
以江苏为例,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从80多家企业聚集、环境堪忧到如今成为4A级景区,织就一幅古韵今风交叠的生态人文景观;淮安勾勒“产业、文旅、生态”三张画卷,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常州致力发掘运河工业遗产“文化富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十年间,运河两岸经济结构也悄然变身。
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 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北京通州,依托优美生态打造的运河商务区正在加速建设,22944家注册企业入驻,包括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已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在浙江,位于大运河畔的杭州市拱墅区,正加快推进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建设,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产业,同时发力算力经济、生命健康、数字医疗、电子竞技、新能源等细分赛道。
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图片来源:拱墅发布
运河沿线以不到全国10%的土地,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大运河,依旧是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引擎。
新的十年,中国大运河即将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仍将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继续为沿岸人民造福。
尾声
运河通,物产丰;运河盛,国家强。
中国大运河,这湾流淌了2500多年的清波,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脉动千年,生生不息。
如今,作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见证者,中国大运河连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
历尽沧桑的大运河走进新时代,不但再现荣光,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古老流向年轻,从中国流向世界,从当代流向未来。(李璞)
来源:荔枝网、交汇点新闻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