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游持续火爆,但背后也难掩同质化、季节化的发展隐忧。为破解这一瓶颈,济南市商河县以“花”为媒、以“舞”出圈,串珠成链全面整合特色文旅资源,全力做好“文旅+”文章,激活了乡村旅游一池春水。
以“花”为媒 让游客收获多重体验
为期8天的商河县(殷巷)第九届踏青赏花文化旅游节暨2024年“万名青少年研学殷巷”活动,共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游客,接待研学团队10余个,微信、抖音等各类视频号、网络直播观看量超500万次,直接拉动消费上百万元。这座百年梨园中踏出的赏花经济之路,只是商河县以“花”为媒,发展“花”样经济的一个缩影。
商河县花卉苗木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近年来借助“温泉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商河以“花”为媒,连续举办了八届花卉园艺博览会,每届花博会平均游客达百万人次,花卉已经成为商河最为靓丽的“名片”,也为商河全域旅游带来了旺盛的人气。
在此基础上,商河县聚焦“打好文化强县攻坚战”的战略目标,连续举办数届杏花节、梨花节,并跳出“花海复制”的固定模式,引入音乐派对、篝火晚会、无人机表演、民俗体验等新奇乡村游项目,不断丰富“踏青赏花游”“采摘游”“温泉游”“研学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内涵,进一步拉伸乡村文旅产业链条,让“颜值”加速转变为“产值”。
以“舞”出圈 提升传统文化品牌价值
已经连续举办四十一届商河鼓子秧歌汇演,今年有了新的“团宠”,一位跳秧歌的小姑娘“糖糖”在年初火爆网络,福气满满的模样,憨态可掬的动作,现场效果直接拉满。而以她为主角的短视频“萌娃4岁起就开始扭秧歌”短视频,以单条522.2万点击数迅速冲上抖音热搜榜……
商河县也紧跟流量“风口”,围绕小“糖糖”与大秧歌,及时制作了一系列新媒体宣传作品,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拾柴添薪保持强热度,并“以小带大”宣传推介商河的非遗文化、地热温泉等地方特色文旅产品,让小“糖糖”反向带火大商河。
近年来,通过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各类媒体平台的积极宣推,以“舞”出圈的“鼓子秧歌”等商河非遗IP,文化品牌影响力和衍生商业价值也在逐年提升。
5月19日,“泉”在济南·北有温泉“农商行杯”商河县第十一届广场舞总展演暨“温泉花乡”村舞擂台赛活动在中国(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主场馆文化广场隆重举办。本次活动首次采用“广场舞+”的举办方式,推出了“畅玩商河”“青团购”“亲子寻宝”等一批具有商河特色的文旅商体消费活动,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基,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商旅游消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是商河县文旅商体“一体化”向“常态化”的转变。
要素整合 激活乡村文旅一池春水
要素集聚才能引发产业“聚”变,商河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天然医养温泉和千年传承的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诸多“国”字号金招牌;连续举办的八届花博会,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关注度;特别是近年来陆续开通的高速、铁路、航空和高铁线路,大大拉近了商河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多重利好因素积聚叠加,为商河打造特色乡村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构建起发展的“强磁场”。
商河县因势利导,大力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科学编制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注重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并“串珠成链”适时调整旅游线路,先后建设了“秧歌古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孟子书院、鹤鸣湖七彩庄园、画里乡村店子张、洼李古杏林等乡村旅游点,珍珠红西瓜采摘基地、瓦西生态瓜果采摘基地、李桂芬梨园、张六真金杏园等多处休闲采摘园区。同时,借助连续举办41届的鼓子秧歌汇演、黄河大集、温泉文化节等文旅品牌,积极策划各类文旅活动,每年举行的休闲观光农业活动就有30余场,确保了乡村旅游季季有爆点、月月有活动、周周能引流。
赏鲜花、泡温泉、看非遗、跳秧歌……如今来商游客不再“走马观花”,商河立足有看头、有玩头、有赚头,将各类要素深度整合,打造的一个个特色农旅打卡点、网红打卡点,既提升了“名气”,带来了“人气”,又积聚起 “财气”,激活了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编审:原征 张碧霄 崔永久 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