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影视剧照。资料图
汉薄太后陵。资料图
薄太后陵,也称南陵,系汉高祖刘邦之妃、文帝刘恒之母的陵墓。该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鲍旗寨村西北约800米处,封土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东西140米、南北173米,顶部东西40米、南北55米,封土高24米,面积约66万平方米,大致呈方形。地面尚存门阙、垣墙、卵石路等遗迹。封土南侧竖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薄太后南陵”石碑一块,高2.9米。
据史书记载,薄氏为汉会稽吴县(今江苏常州)人,出身低微。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族将其送入魏宫。刘邦灭魏,薄氏成汉军俘虏,被送入织造府当织工,偶然间得见刘邦,被纳为妾姬并被临幸。之后,即有身孕生下代王刘恒。在争奇斗艳、波诡云谲的后宫权力角逐中,自有子后,薄氏因出身低微、自身实力略逊、性格无为不争等因素遭受冷落,鲜与刘邦相见,很少能得到宠幸,却也就此因祸得福,赢得低调贤惠美名,被尊称为“千古贤后”,为以后走向权力顶峰埋下伏笔。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监禁。薄氏因早已失宠,免遭于难。吕后允许薄氏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暴毙,刘氏宗亲刘章等人联手刘邦旧臣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荡平吕氏势力。大臣们议立汉嗣,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以“薄氏仁厚”为由,迎立代王刘恒,立为汉文帝,尊奉薄氏为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
薄太后虽身居尊位,却从不擅作威福,尤其对股肱大臣,颇能尊重和爱护。曾有人诬告周勃谋反,汉文帝轻信谗言,信以为真,准备将其交付审判,薄太后大怒,斥责骂道:“绛侯当年掌握着皇帝的玉玺,统率着朝廷禁军,他不在那时谋反,现在退居为小小绛县列侯,反而会谋吗?”为周勃洗刷冤情,还其清白。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葬于汉文帝霸陵以南。按照霸陵、薄太后陵、窦皇后陵三者空间位置,可以看出霸陵位于其母南陵之上、妻窦皇后陵之后,这种陵墓排列格局便是著名的“顶妻背母”典故来源。另据推测,汉文帝生前此种墓葬格局安排,亦或有受“昭穆制度”影响。昭穆制度是古代重要的宗庙制度,即严格按照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的顺序,刘邦长陵同嫡子惠帝刘盈安陵已形成昭穆格局。加之母子受刘邦冷落,其母也未有皇后之名,可能也不愿进入长陵区域,故文帝刘恒也只能另辟安葬之地。
据考证, 薄太后陵北望霸陵,西隔渭水遥望长陵,故史书也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因其所葬位置处于霸陵之南, 时称“ 南陵” , 唐代称“ 薄陵”,后名“薄姬冢”,俗称“簸箕冢”。当地很多人有时也将南陵称为“望子冢”。《二十四孝》故事“亲尝汤药”篇,讲述薄太后重病三年,卧床不起,汉文帝常年侍奉左右,日夜守护床前,亲自为母煎汤药,试尝药味温凉,自觉合适方才喂母。这一仁孝美德留芳千载,广为传颂,感人至深。《道德经》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许是对薄太后母子历经血雨腥风,得以保全性命,以退为进,最终走向权力巅峰,开创“文景之治”盛世,成就传奇经历的最佳总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在薄太后陵园西墙外先后发掘20余座陪葬坑,多为口大底小长方形竖穴坑,均用青砖砌筑,工整平齐,坑的大小和深浅,因随葬品的不同而有异。出土的随葬品有金银饰品、动物、陶俑、陶罐等。从骨骼辨认,动物有大熊猫、马、羊和狗等。出土陶俑皆为彩绘侍女佣,造型风格与窦皇后陵所出陶俑相似。犀牛遗骸为爪哇独角犀,曾见于殷商时期青铜器纹饰之上,之后便很少出现。历代考古学家曾猜测该物种可能已于商朝在中原地区灭绝。随着该遗骸出土,至少表明在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尚有爪哇独角犀这一稀有物种存活。在挖掘的3座外藏坑中,出土金银饰品多达百余件,不乏精美的龙纹花饰、金饼和马具,比如覆于马面的当卢等。据初步研究,饰品风格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这与汉文帝曾为代王有关。根据《汉书·高帝本纪》记载:“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代原为郡,在刘恒为代王后,即划入代国管辖,与边境匈奴接壤,必然存在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自然也就解释了为何外藏坑会存在众多带有异域风情特色的饰品。
薄太后陵是西汉第一座独立为陵的后妃墓,对于研究西汉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现如今,陵墓四周已砌筑围墙保护,陵园内铺设神道台阶,墓碑前放置方形大铜鼎,供过往游人祭拜。全国其他各地也多建有薄姬庙、宗祠、楼亭等纪念薄太后,以示对其一生与世无争、教子仁孝、母仪俱足的敬仰之情。(文献整理/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