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水美,美在河湾。发源于大围山北麓的浏阳河一路向西蜿蜒,流至长沙县后,辗转七折,形成一道梨形弯,是为梨江。长沙县㮾梨街道就位于这最美的第七道湾之畔。
或许是与水有缘,生长在华北平原,看惯了风吹麦田的我,投身基层后的第一站竟是“水乡古镇”㮾梨。梨江的一汪碧水润泽了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异乡人”。
悠悠梨江,流淌着千年的道蕴与诗意
建于南朝烟雨中的陶公庙,已巍然屹立于河畔1500余年。千年时光染就了陶公庙的丹楹刻角,连带着为古庙内外的四棵百年老樟也添上了几分禅意。它们或虬曲苍劲、傲然挺立,或圆润饱满、参差错落,虽形态各异,却自有一种别样的安然自在。
2022年10月底,街道主要领导组织发掘陶公庙故事,其中有一项有趣的工作——为四棵古树命名。有两个名字我参与较多:一棵因生长在临湘山顶,日夜受香火萦绕,取名为“日照香炉”;一棵因形似俯身捧水的手掌,取名为“掬水揽月”。㮾梨素有“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以诗入名或许也算得上相得益彰。
而我对这方热土的牵绊,也正是从这时起,真正地扎根、生长了。这不只是因为我更加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也不只是因为我得以在这片土地的故事里留下了印记,而是因为我发现,我开始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开始真正读懂了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
浅浅梨江,满载着乡民的欢乐与希冀
㮾梨人爱热闹,每年有两大盛会在河畔上演。其一为赛龙舟。端午前后龙舟赛事之盛、之壮远近闻名,今年长沙浏阳河沿岸首场民间组织的龙舟赛就曾在这里上演;其二为陶公庙庙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各类非遗表演精彩纷呈。
北方老家很少赛龙舟,却常有庙会。不同于儿时赶庙会的新奇,在㮾梨参加的几次庙会都有特别的任务:或身着汉服穿游,增添古风古意;或值守码头,保护劝导游人;或组织青年,提供讲解服务……街道干部可谓全员上阵,天微亮时到岗,有序开展保障服务;夜深时分,三五作伴,伴着零星的烟花声返程。
小时候逛庙会,看的是热闹。如今再看庙会,想到的是非遗传承,是百姓安康,是热闹背后乡镇干部的付出与坚守。在一年年人潮如织的熙攘中,在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里,我对这方热土的牵挂愈发根深叶茂。
浩浩梨江,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脉
梨江之畔有临湘山,水光潋滟时,更衬得山色秀丽。旧时有远近闻名的“梨江八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题咏。如今,“八景”虽已不复存在,水乡氤氲的文化气息却依旧浓郁。
立足悠久的历史底蕴,街道打造了“星理话·‘㮾’读者”宣讲品牌,旨在以阅读涵养城市文明,以故事留住时代记忆,以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从宣讲活动的参与者,到组织者和策划者,我见证了“㮾”读者成长为长沙县十佳新闻传播创新案例的过程,也为能接力擦亮这一品牌而无限欣喜。在与“㮾”读者共同成长的日子里,我对这方热土的牵记,终于结出微小的果实,虽青涩但终将变得甘甜。
不知不觉间,他乡早已成为了第二故乡。每当有客从远方来,我总爱带他们到梨江边走一走,向他们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传奇。来㮾梨的日子并不算长,但这里的一切早已随着脉脉无言的河水,流淌进了我心里。
(作者高雨清,2022届选调生,长沙县㮾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长沙县委组织部|来源
余艺|编辑
杨洁|责编
喻天慧 王圣民 王珺|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