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辉县市百泉景区管理处的一纸“临时闭园公告”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因天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景区北湖干枯,百泉景区于2024年6月11日起临时闭园,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此时距2021年7月23日百泉复涌不足3年,这也是自2003年后百泉断涌后的第二次泉眼干枯。
三千年“百泉”涌金吐玉
堪称“北国小西湖”
百泉湖位于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湖底石隙喷涌而出,“累累不绝似珍珠,颗颗金玉涌绵绵。”所以百泉又有“涌金泉”“珍珠泉”之称。元代词人王磬在《咏百泉灵源泉》中赞曰:“济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
百泉最早可以追溯于殷商时期。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劳动人民就已由衷地唱出了赞美百泉的诗句。《荀子·儒效篇》云:“武王伐纣,暮宿于百泉。”有力地证明了百泉早在3000多年前就是风光怡人的旅游胜地。以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整修、改造,使百泉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古典园林。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称之为“百泉湖”。
百泉景区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最大、保护最好,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园林建筑群。湖水面积超3.4万平方米,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20℃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千百年来,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被人誉为“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
第一次断涌后等待了18年
此次为第二次断涌
百泉第一次断涌发生在本世纪初,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快速发展、用水总量增大、地下水超采等多种原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昔日的泉涌不复存在。到2003年,喷涌三千多年的泉眼再无滴水流出,百泉湖也日渐干枯。此后多年,即便是多日暴雨仍无泉水涌出。
2018年,辉县市政府斥巨资解决百泉湖长期断流问题,恢复百泉湖及百泉河生态环境,从南水北调总干渠引水至百泉湖。当年年底,百泉湖终于结束了无水模式,但对于百泉齐涌,仍属奢望。
直到2021年7月中下旬,新乡地区持续强降雨为当地补充了大量的地下水。7月23日下午,景区工作人员发现“观水井”水位飙涨现象,干涸的百泉湖至此开始复涌,“珍珠泉”“百门泉”“搠刀泉”“涌金泉”“喷玉泉”等泉眼不断重现,人们欣喜地发现,消失了18年的百泉喷涌盛景又回来了。
干旱为“百泉”断涌主因
百泉湖内鱼类鸟类已安全转移
6月10日,辉县市百泉景区管理处发布了临时闭园公告。公告显示,“因天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景区北湖干枯。”记者发现,此时距2021年7月23日百泉复涌不足3年,这也是自2003年后百泉断涌后的第二次泉眼干枯。但据记者了解,早在5月下旬,景区工作人员就发现泉眼断涌,几乎不再有水自泉眼涌出。
随着百泉湖水面的不断下降,湖中的鱼类也面临生存危机。景区迅速协调水利局、南水北调管理部门对百泉湖进行了生态补水,但收效甚微。据辉县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淳介绍,连续放水一个小时,湖面能上涨一公分,但停止注水后,水面会迅猛下降。
辉县市百泉景区负责人蔡新荣解释称,百泉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北湖湖底遍布泉眼,丰水期时北湖的泉水流入南湖,但北湖泉眼断涌后,北湖湖底就像家用的漏勺,注入的水会很快漏掉。为抢救百泉湖内的鱼类,辉县市旅游局工作人员紧急将北湖内的鱼类以及水禽转移到了南湖。
6月13日上午,蔡新荣告诉记者,百泉断涌已经引起包括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新乡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多方关注,目前正在研究相关解决方案。“百泉景区毕竟是几千年的人文遗产,我们肯定会倾尽全力保护。”蔡新荣如是说。
来 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
编 辑:王利红
校 对:周文娟
值班主任:钟玉芹
审 核:刘惠杰
郑州严查!为期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