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山河壮丽,自古文人墨客饱览大好河山之际,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从李白笔下“银河落九天”的庐山,到崔颢眼里“烟波使人愁”的黄鹤楼,又或是苏轼口中“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还有张继心间“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无论是塞北大漠风霜里的凄凄寒鸦,还是江南小镇秀水间的袅袅歌声,每一个名声在外的热门景点都有着自己流传千古的名章佳句,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豪代言人”来当导演。
又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佳句,才让这些景点更为人所熟知。
但其实除了那些名头很响的热门景区,更多的小众冷门景点,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文豪代言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名章佳句。
今日就来说一个冷门城市,聊一些冷门景区,传说中它竟然还吸引了诗佛王维的目光?
话不多说,首先揭露谜底,这就是安徽中南部的一座小城——巢湖。
“归帆笑指巢湖东,四顶山前枫叶红。”清代文豪诗人徐子苓的这首《画松歌送吴引之还巢湖》将孤帆远影,秋晚枫红的巢湖风光描绘得入画三分。
巢湖古来就是鱼米之乡,山水养人,美食可口,而巢湖边一千年古镇的早茶更是一绝,却不为多少人所熟知。
这便是巢湖古镇柘皋了。运河时代柘皋一直作为水旱码头,人员往来络绎不绝,自然形成集市,美食也便多了起来,大抵这样的地方都有吃早茶的习惯,柘皋也不例外。
柘皋人吃的“早茶”并不是喝茶,而是吃早点。各种点心小吃,面茶包子,馄饨水饺,不可枚举。
包子与三尖包油条一般是必吃必点的,花生米凉拌臭豆腐干,烫些菠菜拌千张也是不错选择。
还有本地的春卷,狮子头,马蹄酥、烧卖等等。最有名当属“柘皋四大件”了:凉拌干丝、响铃锅巴、鸡蛋锅贴与炒面皮。有淮扬菜的影子而又有当地特色。
秋日也好,初夏也罢,其实都约上二三好友,登高赏湖。哪怕下些小雨,也可游于巢湖烟波上。
饿了便随船摇至柘皋镇上,吃他一顿早茶——也不必赶早,点心是一天都有的,茶也喝喝,吃饱喝足再来好好驻足观赏这小城古镇。
已有四百余年的北闸老街是必去的,两千米长的街道正与柘皋河平行,两侧是保留的明清建筑,历经风雨而犹有余韵。
其中以晚清重臣李鸿章家族遗留的当铺规模最大,号为“江淮第一当铺”。
李鸿章当铺位于老街正中,上下两层,青石的门面,前后共七进,高大的石门正中雕刻着著名的八仙图,映着青石斑驳,似在说着悠悠历史。
老街附近有一“遇难桥”,据传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布氏衣时,尝落难至此,得当地巢湖一渔翁所救。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改,特意派人重修此桥,且赐名“玉栏桥”,从“遇难”到“玉栏”,也是取其谐音吉利。
虽然此故事十有八九是后人牵强附会的,不过也可供游人一乐,这样的附会,大约和总也在下江南,总也在赐名美食的乾隆皇帝差不多。
古镇游完,若意犹未尽,大可再登山望湖,或是古洞探幽。
在柘皋的东南面,有一座峏山,上有一奇洞,名唤白龙。
这白龙洞洞深数里,至今未被探明,洞内回廊曲直,间布石笋石柱,夏可避暑,冬可取暖,泉水叮咚,好不幽趣。
说到这里,又有代言的文豪来了。
当地人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游此地,留下一首《白龙洞》:“老龙出入此为家,云雾盈盈日夜遮。划地一声鸣鹤过,天风吹下壁桃花。”
不过细究起来,这景区虽美,但这首代言诗却实在不像是诗佛王维所作,无论是格律规范还是诗词质量,都让人难以同王维联系起来。
这诗很大可能是后人穿凿附会的,而且极有可能是近时才仿造的伪作,难有古诗的韵美。
不过这也算是历史与文化的美丽误会了,而实际上巢湖确实还另有不少文豪来代过言。
除了前文说的徐子苓外,大名鼎鼎的姜夔也在“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后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晚唐诗人杜荀鹤也留下了“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的佳句。
总之,无论是热门还是冷门景区,只要景色宜人,都是值得去的,都会吸引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驻足。
实在没有大文豪,自己也可以写嘛。不求比得上文豪,千古留名,但留以纪念,供取一乐还是可以的。
最后我就以自己写的一首诗,来给这个冷门小众的景区,作个结尾。
余少时也尝读诗词,今面对这茫茫湖水,不觉口占一绝句。其诗曰:
“孤鹭落亭上,微波风簇浪。云山烟渺渺,江雨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