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湿地的自然诗篇(Natural Poetry of Grasslands and Wetlands)在嫩江中游右岸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大自然以“一江三河”为画笔,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哈拉海湿地作为东北亚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湿地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春夏之际,鸥鹬群飞掠过水面,秋日芦苇摇曳如金浪,冬季冰封的湿地则化身“有冰的地方”(达斡尔语“米斯勒”的原意),吸引摄影爱好者捕捉冰雪与生灵共舞的瞬间。青年林场则以独特的苏联集体农庄模式遗存闻名。漫步林间,百年红松与白桦交织成天然氧吧,冬季的林海雪原更成为滑雪爱好者的乐园。
而梅里斯湖的1500亩水域,不仅可泛舟观荷,湖畔的霍比特小屯与露营地,让自然野趣与现代休闲完美融合。走进达斡尔族的精神家园(Into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Daur People)哈拉新村被誉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这里不仅是国家AAAA级景区,更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村内的达斡尔族传统民居,以榫卯结构的“介”字形草房为特色,屋檐下的彩绘图腾讲述着萨满信仰的故事。
非遗体验馆中,游客可亲手制作“哈尼卡”剪纸,或聆听国家级非遗“乌钦”说唱的悠长旋律。每年六月的库木勒节,是感受达斡尔族热情的最佳时机。人们身着绣有云卷纹的袍服,在芍药花海中跳起“哈库麦勒”舞蹈,用柳蒿芽(库木勒)烹制传统美食,重现祖先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村史馆里陈列的渔猎工具与四牛杠犁,则默默诉说着这个民族从黑龙江畔迁徙至嫩江流域的三百年拓荒史。舌尖上的民族记忆(Ethnic Flavors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齐齐哈尔烤肉甲天下,梅里斯大片肉第一香”,这句民谚道出了当地美食的灵魂。
选用北纬47度黄金奶源带的草原牛肉,厚切的大片肉在炭火上滋滋作响,佐以达斡尔族秘制酱料,瞬间唤醒味蕾。更地道的吃法是搭配柳蒿芽——这种曾救民族于饥馑的野菜,如今被制成凉拌菜、茶饮甚至糕点,成为串联古今的味觉符号。在额尔门沁村的民宿里,手把羊肉的豪迈与稷子米饭的清香相得益彰。若是冬日造访,千万别错过热气腾腾的血肠火锅,配上一碗奶香浓郁的面片汤,寒意顿时消散。而藏在楚勒罕大街的烤化展览馆,则用百年炊具与食谱手稿,为饕客们展开一幅饮食文化的历史长卷。星空下的慢生活哲学(Slow Living Philosophy Under the Stars)梅里斯的住宿体验本身就是一场文化沉浸。哈拉新村的风情民宿街,将朝鲜族木屋、蒙古包与新中式庭院并置,夜晚围坐篝火旁,不同地域的旅人交换故事,星空下的马头琴声与电子吉他意外和谐。追求野趣的旅行者,可选择“逃跑计划”露营地,在嫩江第一岛的怀抱中,用咖啡香气唤醒清晨,借营灯微光翻阅达斡尔族史诗。
对于文化探索者,梅里斯民族公园内的孟额德·玛布岱铭园不容错过。这两位清朝初叶的民族英雄,一位促成《尼布楚条约》签订,另一位奠基了齐齐哈尔城,他们的青铜雕像与碑刻,静静述说着边疆民族守护家园的壮阔史诗。四季更迭的旅行灵感(Travel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Seasons)春日的梅里斯湖景区,百亩花田次第绽放,智慧迷宫与七彩滑梯让亲子游充满欢笑;夏季的哈拉草原迎来牧草丰茂期,骑马穿越齐腰深的绿茵时,常与低头啃食的羊群不期而遇;秋分时节的青年林场,白桦林镀上金边,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等待鹿群饮水;而冬季的哈拉海湿地,则化身冰雪乐园,冬捕节上凿冰撒网的吆喝声,与铁锅炖鱼的香气交织成最生动的北国风情画。在达斡尔族民宿主人其其格家的火炕上,听着窗外落雪簌簌,突然理解了这个民族将“慢”刻入基因的生活哲学——他们用三年时间建造一栋传统木屋,花整日熬煮一锅柳蒿芽汤,却因此让每个瞬间都饱含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