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与九顶铁刹山齐名的
辽宁名山——云台卷舒山
原创:谢大伟
有句话说得好:墙里开花墙外红。对于本溪九顶铁刹山来说,本市县的人可能家喻户晓,但是与她形同姐妹山的云台卷舒山,本市县的人却知之甚少,然而本省外市县人对她的熟悉程度,却超过了我们本地人,如果在网上可以看到许多“驴友”登此山的报道。
作为本地人,笔者的老家距此山不过20几公里,竟是在近年才听说此山,不能不说令人汗颜。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笔者在近日探访了云台卷舒山,在我的心里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云台卷舒山坐落在本溪县南甸镇滴塔大阳村的北山,因其山势似叠摞的云层而得名。
图中左侧的山峰为著名的九顶铁刹山,右侧的山峰就是云台卷舒山,中间缓缓流过的是太子河。
作为“东北道教主庭”的九顶铁刹山,与云台卷舒山是一脉相承的姐妹山,本文就来细说这之中的故事渊源。
《铁刹山志》截图
明末清初,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来到辽东,创立了以铁刹山为初始的东北道教流派,而他的第一个落脚点不是铁刹山,而是位于铁刹山北。遥望着隔太子河北的云台卷舒山,此山近崖顶处原有一洞名“鱼鳞洞”,郭祖以此为根基又在山下建一“三清观”,以布道传法。之后,又在南岸的铁刹山寻觅出更好场所。由于铁刹山的山势更有利于发展,后来郭祖逐渐将重心移往铁刹山,当然两山是共同发展经营,从《铁刹山志》中可以看到云台卷舒山列位于铁刹山之前。
从东北方向看铁刹山
走近云台卷舒山
六月的原野水稻已经插秧完毕
和谐的田园风光
大阳自然村,本溪县叫大阳的地方有好几处,带“阳”字的地名就更多了,都表示这里是朝阳的。
在村子的最高处有一条通往山上的水泥路,沿着这条路上山。
回首看铁刹山
山下是大阳村
进入山口处,有铭碑记示。
遇到一对老年夫妇在放羊
上山途中偶遇一拨来自营口鲅鱼圈的登山者,约二三十人,也好,有个伴。
一处小庙
看样子是当地的“小仙”了
上山的路并不太难走,就是非常抗走,因为常有人来往,一路上都有红布条指引,不会走错路。
作为70岁的笔者对于登山颇有体会:年龄是有绝对的差别,年龄就决定体力,70岁与20岁肯定是不在一个级别上,想当年20郎当岁时……,不说了;另外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大,亲眼见这些巾帼女士们一点不输男性,而且许多户外穿越的队伍中女性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见到了第一处石刻;兄弟同饮在此间,轮流辗转等月圆,有朝一日飞升处,天冠洞里归性缘。
“天台”,又一处石刻,这里上下的路比较难走一些。
许多地方景区都看到这样情况,在巨石下面支的这些小棍棒,你以为是可以顶住石头吗?
这就是路
这一段路比较平缓
又一处石刻,为什么这个“一孝成仙”要用这个“1”?令人费解。
柏树林中景最幽,人生此乐更何求,数方白石堆云起,太子河长迎怀流。
“老黑太太”在铁刹山郭守真的事迹里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据说是郭祖曾保护过的大仙转世,有许多传奇的传说。
快接近天冠洞了
云台卷舒山天冠洞
落款是:两山的全文志书文墨均是辽阳白永贞佩珩老夫子题并书
佩珩:最详实的注译和最权威的点评,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已经看到洞口了
洞口右面的崖壁上刻有“洞天”二字
左面崖壁上刻有“福地”二字
现在才明白,这些人来这里不是来观光的,是专程来祭祀,后来在他们口中得知,这个洞在他们那边非常有名。可我们本地人却一点不知。
洞中有许多小洞
靠近洞口两面的石壁上凿刻着许多方型石窝,能看出来原是下木樑的孔,可以看出来这洞原来是有门的。
焚香祭祀
洞口高约30米宽10米左右
洞内有“之”字形路一直通往高处很深处。
看这些人熟练的动作,许多人不是第一次来。
洞外又有一批人到来
洞口左侧有一处较宽阔的平台
平台侧有高七米,宽三米的摩崖石刻,题为:大阳云台卷舒山之大势。顶书:与日月同明。不是洋洋洒洒的檄文,而是详细介绍了云台卷舒山天冠洞的历史,地缘范围,及山峰沟壑的位置,和时间记录。称为“景区介绍”更贴切。
因为距离角度限制,拍不到石刻的全貌。
笔者用录像机逐字逐句录下了整幅石刻,有7分钟长,因为太长,没有在文中播出。
落款:白永真题并书;石工:姚希圣、姚希德刻。
与铁刹山相望
笔者此行的目的是写史和故事,无意去探险洞的构造情况,且洞内祭祀的人众多,也没近前拍摄都是什么神位。
下山就是原路返回,当然就轻松多了,速度也快不少,上山走了近两个小时,歇了无数次,下山仅歇了一两次,用时约40多分钟,估计从大道到山顶的距离应该1500——2000米左右,看着不算远,非常的抗走。
山下的村庄
这拨人来时坐的大客车,说从鲅鱼圈到里走了四个小时,其心可谓虔诚。
笔者下山后,又到了位于村西的三清观探访,以了解它与天冠洞的来龙去脉。
经与这里的经营者交谈了解到了云台卷舒山天冠洞和三清观与铁刹山的关系,是云台卷舒山在先,铁刹山在后,这些情况在之前铁刹山历史上没有过介绍,当然同属铁刹山道观管辖,云台卷舒山是姐,铁刹山是妹。
一般直接称三清观的不多,没有相当的身份是不敢这么叫的。
传当年努尔哈赤路过这里曾在此三清观拜神,并封与土地,后乾隆九年这里又大幅扩建。原来这里没有农户,周围的土地都是三清观的,此观的经济来源靠以地养观,铁刹山也是这种情况。
这里原来的建筑群有现在的数倍大,好几进的大殿,非常雄阔。
据现在这里经营者讲,这些建筑都毁于“文革”,说当时拆这里时,门窗不算,光梁柱一类的整木,卖了一万三千元,拉了三十多马车!现在的这座大殿,是原来仅存的一座建筑,因为这里是当时的生产队队部,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大殿才保存了下来。
道教,被称为中国的“国教”,地道的本土宗教,而“三清”就是最高的神。
这里供奉的神,该有的都有了。
这里有两位道长在驻留,听颂道经的声音好像是一男一女,不过没有见到人。
村中的这棵古树,记载着沧桑的岁月。
路边盛开的槐花“说”:盛夏就要来了。
上一篇:邂逅张家界,遇见靠谱导游张雄
下一篇:春日经济激活重庆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