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简称 “星火计划”)是由清华大学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于2007年联合发起的因材施教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学术志趣、首创精神、跨学科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2月2日,“星火计划”十七、十八期中来自19个不同院系、具有 多元化专业背景的学员和老师前往 欧洲开展为期两周、以“ Sparkland——欧洲的创新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
星火实践——启程
2025年农历新年的节日气氛还未散去,一批“星火计划”十七期、十八期的学员们就齐聚在了北京。时隔一年,星火计划海外实践“Sparkland”支队再度启程,远赴欧洲开展一场学术创新之旅。
支队的第一站来到了童话王国丹麦,这也是星火计划海外实践第二次来到北欧。在此停留的4天时间里,支队与QS榜上欧洲前100的5所丹麦大学师生都开展了交流,并且访问了当地学生组织、清华校友分会、研究中心等。
丹麦虽然是一个人口仅约580万的小国,但其在 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却令人瞩目。上个世纪,哥本哈根学派一度让丹麦成为了全球物理学研究的中心;2024年火遍全球的斯美格鲁肽,也助力丹麦的诺和诺德成为了欧洲第一大上市公司。丹麦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丹麦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80%,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其GDP的7.6%,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调研行程
1
奥胡斯大学
为了深入了解丹麦的高等教育特色,支队来到了 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奥胡斯大学。这里先后走出了C++的发明人Bjarne Stroustrup、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以及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奥胡斯大学与清华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国际交流与学者办公室的Gitte Bindzus Foldager女士热情接待了支队。支队先后与奥胡斯 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国际文化的师生展开深入交流。
支队参访奥胡斯大学合影
在欢迎午宴环节,奥胡斯大学 国际部Kaja Henneberg女士和Gitte Bindzus Foldager女士向支队系统阐释了该校作为 欧洲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作为丹麦规模第二、欧洲排名前40的公立学府,奥胡斯大学自1928年创立以来,始终践行 “研究驱动教学”(Research-based Teaching)的教育范式,其跨学科培养体系涵盖50余个专业方向。 校方特别强调,学校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现任哈佛大学教授Lene Hau等杰出校友的科研传承,到与乐高、谷歌等领军企业的产学研联动,均彰显其独特、富有创新活力的办学定位。
在奥胡斯特色的三明治香气中,Foldager女士还着重解析了奥胡斯作为北欧最年轻活力城市的区位优势:这座维京古城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小城市”,在全球第二的幸福指数的丹麦,奥胡斯近乎为零的工程师失业率,也为国际人才提供从校园到职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丹麦的 创新生态系统非常活跃,政府、大学和企业紧密合作,推动了许多科技创新的实现。哥本哈根和奥胡斯等城市拥有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如哥本哈根科学城(Copenhagen Science City)和奥胡斯大学科技园(Aarhus University Science Park),为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午餐会上,奥胡斯大学国际部老师介绍大学培养模式与创新生态
在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系参访环节,硕士学位 项目负责人Thomas Tørring教授向支队重点推介了其 2021年整合成立的跨学科硕士培养体系。该系汇聚270名研究人员,下设医学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及过程材料四大研究方向。化学工程方向聚焦传质过程与传感器控制技术,开设现代化学工艺等前沿课程;生物技术方向则强化脂质蛋白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谢调控等特色培养,通过 “应用创新工程”必修课打通产学研链条。 值得关注的是,该系在Foulum校区建有北欧首屈一指的中试平台,具备从实验室到工业级(TRL6/7)的全链条验证能力,尤其在碳捕集、生物精炼等领域形成技术转化优势。学科建设负责人欢迎清华学生申请跨校选修与硕士项目攻读。
Thomas Tørring教授介绍硕士培养体系
在计算机科学系学术研讨环节,密码学领域先驱、爱斯唯尔高被引学者 Ivan Damgård教授向支队揭示了数学理论与计算技术融合创新的前沿图景。作为全球排名第二的密码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Damgård教授深耕 多方安全计算协议设计三十余年,教授以通俗的比喻带领同学们初始密码学这一领域,同学们与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硕士项目负责人 Andreas Birch Olsen先生则介绍了奥胡斯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 正在奥胡斯大学攻读的华人校友,也分享了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的独特体验。
Ivan Damgård教授介绍密码学研究工作
最后,两位国际文化专业华人留学生带我们参观奥胡斯大学的校园、图书馆等地,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介绍丹麦的生活与风土人情。 在丹麦,大学通常不提供学生宿舍,而是鼓励学生在校外租房。 丹麦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社会的一员”。通过校外住宿,学生需要主动寻找房源,与房东、邻居甚至其他租客互动,从而更快地融入社会。在这一理念的背后,丹麦政府认为,如果大学大规模提供宿舍,会产生“校园隔离”的现象,即学生与普通市民的生活分离。丹麦的大部分城市规模较小,但高等教育比例很高且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比如奥胡斯约有30万人口,其中约5万是学生,在奥尔堡、欧登塞等地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甚至会超过20%。 为此, 奥胡斯大学也创建了平台用于帮助同学们找到房源。丹麦的全日制学生每月还可以获得大约3,000至3,500丹麦克朗的补贴。所以丹麦大学普遍没有校园的概念,建筑分布在城市中,图书馆也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
2
南丹麦大学
到达丹麦的第二天,星火计划支队中机械、具身相关专业的同学,前往 南丹麦大学与机器人中心,与 方承教授课题组开展交流。
南丹麦大学机器人中心(SDU Robotics)是 欧洲领先的机器人研究机构,专注于协作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柔性制造等方向的前沿研究。中心与 Universal Robots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依托先进实验平台与多学科交叉团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作为丹麦机器人集群的重要成员,SDU Robotics在ICRA、IROS等顶会持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并积极参与欧洲科研项目,具备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方教授首先就实验室在 物理人机交互(Physical Human Robotics Interaction),人体肌肉骨骼建模(Human Musculoskeletal Modeling) 等领域的实验室成就进行介绍,并就一系列科研与科技发展问题与在场同学进行交流。
方承老师(右一)与支队成员交流彼此研究工作
丹麦的 高等教育对产业的导向非常明显。作为人口小国,丹麦的高校承担着为企业输送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企业也是高校研究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在这里,支队第一次听到了“需要200万资助才能录取一名博士生”的说法。为此教师们也积极联系企业开展有较高产业需求的研究。
例如,丹麦是世界上风能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风力发电占其总电力消耗的40%以上,方老师的课题组就针对如何利用机器人遥操作技术实现风力涡轮机的检修与维护开展研究。
仅20万人口的欧登塞被称作“欧洲机器人中心”
我们了解到, 丹麦注重科技转化,大力扶持实验室科研项目并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持,因而诞生出了Novo Nordisk,Universal Robots,Lego等风靡全球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丹麦的科研氛围有着精简高效的节奏与理念,老师利用1/3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其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研究项目并亲身参与科研过程。而凭借这极强的参与与引领过程,南丹麦大学培养起一大批专精机器人领域的行业人才,输送到全球领先的相关产业。
随后,同学们跟随方教授参观了南丹麦大学的校园,深刻体会到了其与产业界的深入合作和对研究的资源支持,为同学们了解欧洲的机器人领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3
哥本哈根大学
同一天,支队中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同学,走进 哥本哈根大学神经科学系,与脑血管疾病研究专家 Changsi Cai副教授展开了一场跨学科对话。来自化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围绕 “脑血管疾病的分子与细胞机制”这一核心命题,从药物递送系统设计、疾病标志物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改进等多元学科视角展开探讨。Cai教授不仅详细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血脑屏障动态调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合作情况,还结合自身科研项目案例,系统剖析了丹麦科研体系的特点——包括政府与企业对基础研究的稳定资金支持、跨机构协作的产学研转化模式,以及鼓励长线探索的政策导向等,使同学们对北欧独特的科研生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支队成员与 Prof. Cai 进行热烈讨论
交流中,Cai教授与团队成员还分享了丹麦特有的生活节奏与文化风情:从弹性化的工作时间安排、全民覆盖的社会福利体系,到骑行文化的日常图景,让同学们感受到北欧 “高效与松弛并存”的生活方式。同学们也以清华实验室的日常作息、校园文化为例,讲述了国内科研工作者 在高强度攻关中兼顾效率与创新的实践。通过对比,双方既体会到中西方生活模式的差异,也寻找到对科研热忱的共鸣。
谈及未来合作,同学们提出 将丹麦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国内高效集约的科研体系相融合的设想,探索一种更可持续的创新节奏。交流尾声,同学们向Cai教授发出访问清华的邀请,期待未来在脑科学领域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这场跨越学科与国界的对话,不仅架起了学术合作的桥梁,更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汲取养分,走出一条兼具创新深度与现实效能的科研之路。
4
丹麦科技学院
在丹麦的第三天,星火计划实践支队中理工专业的成员来到了丹麦科技学院。在 计算机和大数据系,成员们了解了学院的前沿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在 能源系,支队重点考察了风电技术,特别是海上风电的技术研发,了解到丹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实践。丹麦由于地理位置优势,三面临海,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区域的风能条件优越,适合大规模风电场的建设。
支队成员在丹麦科技学院听取创新介绍
支队还深入体验了丹麦科技学院的 创客中心。这里聚集了由学校孵化的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展示了学生与研究人员如何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通过与这些团队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在 机器人、智能硬件和可持续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并见证了学校如何在学术与产业之间架起桥梁。
丹麦的高中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当地学生的介绍,大学和企业会定期到高中进行职业指导和专业介绍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大学教授、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的讲座和工作坊,企业如诺和诺德、维斯塔斯等也会派出代表,介绍他们的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路径。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理解,也帮助他们更早地确定自己所适合的专业方向。
同学们参观恩尼格玛密码机模型
通过此次交流,我们不仅感受到丹麦科技学院在技术创新和教育模式上的先进性,也进一步拓宽了对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模式的认知,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结语
丹麦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由国家资助,科技研究与培养博士生的费用则大量来自企业。政府提供的资金用于支付教职员工的薪水、维护校园设施、以及支持科研项目。丹麦的高等教育不仅免费,还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经济支持。
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快产出高水平成果,帮助丹麦的各个企业维持全球领先的产品力,进而维持丹麦发达的经济水平,并反哺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福利。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丹麦已经难以维持曾经“哥本哈根学派”在基础科学中的地位;相反的是,政府大力鼓励医药、机器人、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可快速在产业化落地的应用。
下一篇:五恒舒适之家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