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种植粮食,为何宁愿大量种芋头,也不种水稻和小麦?
创始人
2024-12-18 10:43:21
0

提到非洲,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有的人可能会想起晴朗的天空,深黄色的土地,以及那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当然还包括皮肤黝黑,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的非洲人民,无论是他们的衣着和生活习惯,还是极具感染力的歌声与舞蹈,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除了这些方面,恐怕非洲难以抹去的标签要属贫穷和饥饿了。许多人看到非洲贫穷儿童的样子后,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撼——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地球上,还有人连饭都吃不饱?

为什么明明生长在这样一个富饶的大陆,非洲人却总是“吃不饱”呢?

“吃不饱”的非洲

在2000年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一项长期的发展目标纲领,并承诺帮助世界人口摆脱饥饿,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生活权利。

虽然这是一份涉及到全体地球人口的协议,但是明眼人知道其主要的针对人群,主要是亚非拉州中贫穷国度的,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其中尤其以非洲国家居多。

然而时间来到2015年,近15年的时间过去后非洲地区的粮食供给水平不增反降,甚至远远低于当初协议签署之前的水平,这个结果不得不算是狠狠打了与会代表的脸。

2015年的会议再一次旧事重提,在这次的协议影响下,非洲地区的粮食不足发生率暂时停止了上升,不过仅仅在2年后非洲的粮食安全再一次增加到了警戒点。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不用说很难达到2030年非洲粮食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目标,可能更大面积的饥荒会在近几年就降临在非洲人民头上。

贫穷和饥饿除了带来大规模的疾病以外,也必然导致不可预测的治安危机,正所谓吃不饱的人做出什么事情都不奇怪。动荡的局势势必导致贫穷加剧,这是个无解的闭环。

要解决非洲人民吃饱饭的问题,除了各国积极的援助以外,了解非洲居民的农业种植习惯,因地制宜的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耕种方式,或许才是解决饥饿的根本方法。

通过调查联合国粮食组织发现,在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方面,亚洲主要依靠集约化驱动,而南美洲则是依靠机械化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

相比之下,非洲粮食想要增产,通常依靠的是开荒,即土地面积的扩大加上高人力投入的结果。换言之粮食产量提高跟生产效率并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种的多了而已。

虽然粮食增产是好事,但不科学的种植和盲目的大规模垦荒,通常难以避免的带来环境的破坏,和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弊端。

可以说如今的非洲农业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时的丰收可能是未来无田可种,或者是用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换来的,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在这样的现状下,各国对于非洲的援助除了直接的粮食资助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农业技术以及良种提供方面,给与非洲人民自主发展的机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可是在对非洲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进行考察后,我国农业学家却得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结论——非洲人不喜欢常见的麦稻,却偏爱种植芋头。

对木薯的钟情

非洲人常吃的这种根茎植物,中国人叫做芋头,其实属于木薯的一种。对于任何一个非洲人来说,没有吃过木薯的几乎不存在。

尽管非洲人也吃其他主食,比如玉米,小麦,香蕉等等,可是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生活窘迫的人们主要还是以木薯为食,即使很多时候连木薯也吃不饱。

在非洲木薯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烤熟如国人吃芋头的做法,当然花费一些工序磨面或者煮成面糊也很受欢迎。有趣的是生的木薯一旦被磨成粉,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fufu”。

关于非洲人为什么钟爱这种作物,可能与木薯本身的植物特性分不开,也和非洲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非洲的气候是炎热干燥的,尽管每年有长时间的雨季,但一旦雨季过去长时间的干旱和日照,几乎不适合任何庄稼生长。

在这种条件下,根茎类植物就具备了巨大的生长优势。不但毒辣的太阳无法影响到底下的木薯根,土壤中存在的水分还能帮助植物生长。

而且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通常由于水土流失的原因,土地沙化严重,在这种沙土质的土壤中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恰恰是红薯,土豆和木薯等作物。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则是非洲因为干旱而不时出现的病虫害。众所周知,非洲是动物和昆虫的天堂,对于蝗虫也是如此,一次铺天盖地的席卷可能会坏掉上百亩的农作物。

而木薯的可食用部分藏在地下,少受虫害不说,它的地上部分对于昆虫来说也是不能吃的。因为含有微凉的毒素,所以木薯具有先天性的防虫功效。

除了以上几点外,木薯的种植和期间的培育,比起水稻和小麦来说,也算是省心省力。既不用小心翼翼的播种,插秧,也不用关注浇水施肥,因为木薯本身耐旱又易存活。

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种下的木薯的产量一般轻轻松松就可以打败小麦和水稻,如此省事,省心,又高产的农作物,非洲人民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另外正如前文提到的,很多人挖出木薯后,通常省去了加工和烹调的过程,直接就可以生吃。这无疑满足了一些贫穷地区缺乏加工手段,又想填饱肚子的需要。

如果是种植水稻和小麦,至少需要收割,脱粒,烘干或晾晒,乃至磨粉等多道工序,才可以被人们食用,而且还不适合生吃,这样的食物显然性价比有限。

不过如今的非洲大陆上,很多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吃木薯,再让儿子吃木薯,这样下去多年以后非洲还是无法摆脱饥饿。”

因为木薯不利保存,所以成熟以后就要尽快吃掉,当粮食被吃完那么未来势必难逃挨饿的命运。可以说想要改变贫穷的现状,就需要先从食物开始。

杂交水稻的奇迹

早在2006年,我国就在北京举办的中非论坛上,承诺将会在非洲建立农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并非仅仅为当地培养人才,还要改良出适合非洲种植的粮食作物。

我国言而有信,次年由多名农业专家牵头的,我国一些著名的育种机构和企业,就受邀去往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基地的建设。

之所以选择这里,第一个原因是当地的气候,相对适合水稻生长人民也有着多年以水稻为主食的习惯,只不过因为种子的原因产量有限,至今无法满足大部分国民的生存需要。

其次我们选择了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两者都非常一般的国家,建立杂交水稻的基地,也是为了起一个标杆作用,让更多的非洲国家可以看到我国杂家水稻的适应能力。

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的杂交水稻已经成功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种植了超七万公顷,按照每公顷近八吨的产量一季的作物收成就可以达到数十万吨。

除了供本地人们食用以外,多余的水稻还可以用于出口创汇。仅一个普通的村落在种植的杂交水稻后,八季种植就增收了近万美元的粮食增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目前我国排往非洲的杂交水稻专家已经逐年递增,中国杂交水稻也渐渐在非洲打响了名气。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八百万公顷。

按照每公顷增产两吨以上的增量计算,每年的增产量早已超过了千万吨级别。而仅仅是增加的这个部分的粮食,就可以养活数千万人,基本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全部人口了。

未来随着我国的杂交水稻更加普及,相信对于世界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将是一个巨大的助力。如果有一天世界范围内没有了饥饿,毫无疑问将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当一个国家发明出能够让人们不再饥饿的方法后,不是敝帚自珍,更不靠着它威胁别人或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相关内容

再战UFC精英之路尹帅自评...
8月22日,第4季UFC精英之路半决赛将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在其中一...
2025-08-22 12:53:24
西北家庭游七天六晚攻略!夏...
我的西北七日之旅:荒漠、星空与文明的印记 西北,这片广袤而苍茫的土...
2025-08-22 12:44:40
河南:激情南太行户外运动主...
8月20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新乡市政府联合主办,新乡市文化广...
2025-08-22 12:44:20
“大国重器”来了!8.5万...
  
2025-08-22 12:39:39
青春赛场展风采 青岛健儿在...
信网8月16日讯8月10日至15日,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辽...
2025-08-22 12:36:02
第八届“五彩神箭”国际射箭...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8月21日,青海省...
2025-08-22 12:35:33
原创 ...
民间对《三国演义》中的武将排序有个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
2025-08-22 12:35:02
原创 ...
引言 荒村雪欲作,耄叟病无聊。树暝乌鸢集,茆深雉兔骄。溪滩观趁渡,...
2025-08-22 12:34:59
2025南昌马拉松大众直通...
新闻荐读 今日上午10时, 2025 南昌马拉松(简称 “英雄马”...
2025-08-22 12:34:54

热门资讯

剧透来咯!“曼行”秦皇岛行程公... 燕赵重真情登场皆是英雄辈。风华依旧貌,流水时闻慷慨声。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蒙曼开启了一...
两人去贵州5天要多少钱,贵阳私... 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我一直对贵州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充满向往。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独特的喀斯特...
报团去安徽4天3晚预算多少才合...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我们一家三口就很少有机会一起出远门旅游了。这次,趁着孩子暑假,我们决定去黄山走一走...
草原徒步遇林肯穿越,爱了 徒步穿越草原时 累得瘫在石头上喘气 突然听见远处有动静 一串林肯正从坡下开上来 领航员和飞行家都有 ...
枫林影事·湖光入梦|民宿锁了城... 当城市的霓虹渐渐模糊了星月的轮廓 不妨让脚步慢下来 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 赴一场与自然的邀约 给孩子一...
户外露营安全提示 近年来,露营热兴起 越来越多人在亲近自然中放松身心、乐享生活 当前正值暑期、出游高峰期 野外露营更成...
呼伦贝尔南北差异:同省不同俗的... 呼伦贝尔,这片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辽阔草原,不仅以其广袤无垠的草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更因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