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时近10个月的采风,我基本完成了华胥镇域20个村委会和一个社区的旅拍;但总结后发现,镇域还有一些代表性文化未能拍摄到位;比如:“华胥古国、牛兆濂故居、上许道情”等,需要补充拍摄。10月15日星期日,天气:晴,8℃ ~ 24℃,西南风转微风<3级。中午午饭后,我由田王驾车出发华胥,开始补充以上所述村域的人文历史文化。
国道312灞桥区西纺园路段
华胥青云寺路口左行,转入华羊环线。
进入上许村域
在上许村一番打听后,我辗转找到了陕西省非遗项目,“华胥上许道情”代表性人物传承人,许世英先生。来时,叔叔家里正在盖新房,我向他道明来访之意,并向他出示了路条(介绍信),叔叔看后路条,表示欢迎......
访录“上许道情”传承人许世英叔叔。
乡情乡韵
(1)许世英,上许四组人,现年86岁。聊起自己和“上许道情”的情结,许叔叔道:“1958年,我在陕西省运输公司工作,是一名卡车司机。那时开的车,是国产解放牌和苏联产的吉尔大卡车,再后来,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乡继续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了。”
(2)“回到家乡后,静下心的我,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悉心向老父亲学习道情曲艺。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道情,也是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节日欢庆和解忧消愁的一味良药,时光荏苒,一转眼我与“道情”相伴了已经有六十余年了......”我问叔叔,那你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叔叔道:“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害怕这个东西失传了......”用曲艺讴歌新时代,抨击假恶丑,赞美真善美,也祝愿“上许道情”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陕西蓝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胥上许道情简介
(1)“道情”是曲艺的一个种类。道情的名称和渊源与我国道家发展有关。最早道情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运用道歌《九真》《承天》等曲牌,由道士以说唱形式,宣扬道教的教义。这种由道士们说唱道教情理的曲调,被人们称为“道情”,此后逐渐被传至民间。道情由于演奏乐器的不同,有的也被称为渔鼓、竹琴等。蓝田道情虽属于关中道情,但韵味与关中道情有很大的差别,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蓝田的道情班子有华胥上许道情班、史家寨、田家村、林家寨等道情班、韩奉贤皮影戏班道情等班底。
(2)华胥上许道情班成立于清道光年间,曾多次参加楼观台、长安南五台、老洞庙、临潼仁宗庙、十王庙等寺庙庙会、法会的演出活动, 也参加过辛亥元勋陕西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为其母亲举办的祝寿活动。当时张家寿诞活动中不少剧种云集,竞相演出,而上许道情一演出,乐器一唱,竟成为满堂彩。张凤翙大受感动,亲自将道情移至上房,为母亲老太夫人演出,并赠演出人员每人银元五枚,在西安周围影响很大。上许道情遂成为一支驰名省内外的道戏班。1957年,上许道情戏班代表蓝田县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集体大奖1个,个人奖7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上许道情许多传统剧目的脚本被烧毁,老艺人许宗衡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部分脚本放在烟筒里,才保存了下来。1981年渭南地区民间曲艺组对上许道情进行了录音,并搜集整理出《卖道袍》《八岔诗》《高老庄》《京棠劝夫》等30多个剧本。1981年腊月,陕西电视台在蓝田组织录制了春晚节目,在普化街将该班的《槐荫媒》录像。
(3)华胥上许道情鼎盛时,剧目有200多个。其内容多与道教有关,涉及到韩湘子的戏就有数十种,主要是道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宣扬忠孝节义,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目前上许道情班保留和演唱的剧目有《卖道袍》《八岔诗》《高老庄》《刘备招亲》《董永卖身葬父》等80余部。许宗衡和许存山两位老艺人还创作了现代道情剧《母思儿情》《姑嫂姻缘》《爱情还是离恨》等30余部剧目,使古老的道情剧种焕发了青春。华胥上许道情平时表演形式仍为坐唱,其曲体结构有板头曲调、唱腔过门、间奏曲,曲牌属于联曲体,具有明显的蓝田地方特色。道情伴奏的主要乐器有渔鼓、简鼓、三叉板、碰铃、板胡、二胡、京胡、三弦、笛子等。若登台演出,则需着衣化妆,用秦腔一套打击乐。道情的音乐调式,是以“5”作为调式主音, 即“徵”调式,分为花音与苦音两类声腔,曲调、过门亦是如此。蓝田华胥上许道情,用人较少,三五个人即可演唱。演唱时用第二人称口气,一人包本说唱到底。唱时无乐器伴奏,听众对唱词听得十分清楚;“拉坡”时众人帮腔,气氛热烈, 称为“满堂吼”,颇有二华老秦腔之韵味。上许道情在长期演唱中不断对音律进行革新,将原来声音特别低沉缓慢的五眼笛改为四眼笛, 使曲调更加紧凑,声律更加慷慨激昂。同时, 上许道情在发展中又将碗碗腔的韵味融入道情之中,使上许道情更加细腻婉转,悠扬悦耳, 形成了蓝田道情的地方特色。
另悉:许叔叔家庭是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光荣之家。
2024年11月15日,西安东郊到家爱心企业在陕西暖丰服务队蔡燕的介绍下,走进蓝田县雏鹰公益中心为孩子们捐赠了爱心大礼包(书包、毛绒围巾、糖果)还为孩子们购买了大圆桌和学生餐桌,冬季取暖器等,多种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