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峰峰
以红叶为笺、寒意为墨
铺展成一幅
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的画卷
作者吉卫东循着斑斓叶色
踏景而行
于层林尽染间打捞诗意
不妨跟随他的笔触
一同探寻峰峰赏叶之趣
与成语文化的深情絮语
步入初冬的峰峰,元宝山上映照出五彩斑斓。侧柏丛林间夹杂着梧桐、枫树、椿树等,杂树斑斓与侧柏苍翠交织,层林尽染,景致若隐若现。小径旁的银杏树金黄摇曳,台阶侧面的墙壁上,爬墙虎已染成暗红色。这景象恍如一幅立体油画,色调鲜活浓烈;又似一张张明信片,仿佛带着留恋,寄语驻足观赏的人们:一切都已过去,我要走了,只留下美丽!落叶没有丝毫忧伤,飘落时依然微笑如初。初冬美景映入游人眼帘,情侣们纷纷拿起手机,以此为背景定格美好记忆的瞬间。
驱车穿越元宝山隧道,沿旅游路西行,车窗外路两旁的每棵银杏树都化身为“金枝玉叶”,摇曳生姿、金黄灿烂。众多慕名而来的自驾车辆鱼贯而行,驶向峰峰万亩秀林。“赏叶经济”悄然兴起,游人如织,满地红叶火红鲜亮,红橙黄绿交织晕染,林间小径犹如铺上一层五彩斑斓的松软地毯。偶尔起风,有些透亮的红叶轻盈旋转,吸引游人沉浸式体验这场“红叶盛宴”。这场盛宴不仅激发了峰峰文旅新活力,更让万亩秀林成为火热的网络拍照打卡地。笔者周末在家门口,也尽享落叶的魅力,进而联想到有关落叶的成语文化,融合内心所感所想,诉诸笔墨,与君共享。
一叶知秋
古人说:看山心静,看水心宽。笔者觉得看元宝山的红叶,更有诸多感慨。漫步修葺一新的亲水栈道,行走在风月关下,看一片梧桐叶掠过黑龙庙的昆山明月阁檐角脊兽后,缓缓落地,随风静静飘落在喷涌的泉水龙潭中,酷似一叶孤舟漂流,被水中锦鲤追逐、与之共舞。这场景告诉人们深秋已过,寒冬即将到来。此情此景,“一叶知秋”的成语立即闪现在笔者脑海中。它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迹象,可看到和推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因梧桐落叶最早,人们常以它表示秋天来临。
前不久,笔者与友人在滏源里磁州窑艺术街区的一家店铺中,欣赏到一枚茶盏。店主介绍,这是用磁州窑技艺柴烧而成,可遇而不可求。茶盏历经窑火烧制,展现出独特的窑变之美,内壁窑变出一片梧桐叶的纹路,叶筋脉络清晰可见。古朴典雅的韵味揉合着冉冉升起的茶香扑面而来,轻轻捧在手心,品咂一口,心中顿生一丝禅意、几分逍遥。
落叶归根
这个成语本义是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客居他乡的人、早年浪迹天涯的游子,终要回到故乡,也引申为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
近年来,随着峰峰生态环境的提升,文旅产业生机勃发,整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体系不断完善,峰峰也愈发宜居。很多年轻人回乡投资创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回峰怡养天年。还有不少操着各种方言的外地人,也开始在峰峰买房置业,爱上这座慢节奏、悠闲惬意的小城,峰峰已然成为安居乐业的好去处。
古人有静以养生的智慧,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人越年长,越能体会到这一真谛。晚年的幸福,不是跨越千里的壮举,而是彭城老街兰花碗里的茶香,是老友相聚时的絮语,是不必追赶时间的坦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如一位年轻时外出打拼的友人所说:“曾以为行万里路能填满内心的空虚和寂寥,后来才明白,心若浮荡,纵览天下美景也只是走马观花;心若安定,在峰峰家门口窗前的一棵梧桐树、一片落叶,也能摇曳成诗……”
一叶障目
这个成语本意是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根本问题。“看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吾师”。牢骚满腹的人,要少埋怨归咎别人,多从自身找原因,多念他人的好。这意味着看人、思考问题不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自以为是;而应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避免“盲人摸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有所作为。
御沟流叶
这个成语,源自“红叶题诗”的佳话。传说宫女在红叶上题诗,情意绵绵,通过宫墙下的御沟漂流出宫,被在城外游玩的青年才子拾得,演绎出一段极致浪漫的故事。一片红叶成为深宫高墙内寂寞女子向外传递心声的媒介,寄托了她们对自由、爱情和民间生活的向往。
诗人顾况在洛阳时,闲暇与友人游于苑中(皇家园林)。他在御沟流出的水上拾到一片大梧桐叶,叶上题有一首诗:“一人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被诗句打动,第二天也到御沟上游,在一片叶上题诗回赠:“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几天,又有人拾到题诗叶回复顾况。故事就此打住,并未说明后续是否见面,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怅惘的缺憾美。
在封建社会,“红叶题诗”以不期而遇、以诗为媒,成为一段中国式浪漫传奇。它将诗词、流水、红叶和才子佳人的爱情巧妙编织在一起,成为千古绝唱,浓缩为中国文化中关于姻缘的浪漫符号。
■文字:吉卫东
■编辑:林 鑫
■校对:李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