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文旅部提醒避免赴日后日本游遇冷、韩国及东南亚成热门替代目的地的现象,以及上海日本定居者引发的文化交融与安全边界问题。
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出行的天平上,我们该如何做出既理性又有立场的选择?
11月中旬开始,旅游行业的画风突变。
之前还在卖力推销日本樱花季、温泉游的旅行社,纷纷默默下架相关产品,宣传海报、线路介绍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是旅行社不想赚钱,实在是大环境不允许,文旅部的提醒摆在那儿,游客用脚投票选择退改,企业只能跟着调整。
据第一财经记者打探,不少大型旅游企业的客服和工作人员最近都在加班加点,每天处理海量日本游退改申请。
好在机票退改还算给力,基本能实现无损退款,不用游客额外掏钱买单。
酒店方面虽然要看具体情况,但旅行社也在全力协调,尽量帮游客减少损失。毕竟大家都是讲道理的,能少亏一点是一点。
有旅游企业负责人直言,接下来日本游的机票和酒店价格大概率会大跳水,毕竟需求少了,商家只能靠降价吸引顾客,可就算降价,估计也没多少人愿意凑这个热闹。
原本稳坐元旦、春节出境游前十的日本,这次大概率要跌出排行榜,从顶流直接变成冷门选手。
消费者这边也很干脆,王女士原本计划休年假去日本,签证都办好了,机票酒店正在敲定,看到提醒后立刻退了机票,转头就订了新马泰的路线。
像她这样的不在少数,要么直接退改,要么干脆换目的地,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冒险。
日本游遇冷,其他目的地却迎来春天。
去哪儿旅行的数据显示,热门出境游目的地已经重新排座次,韩国凭借过硬表现。
在11月15日至16日的周末成功登顶,首尔更是成为出境搜索量最高的城市,妥妥的新晋顶流。
之前被日本压一头的东南亚国家也不甘示弱,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的预订量稳居前列。
其中新加坡、悉尼、巴厘岛的搜索量环比上周增长超10%,游客用实际行动证明,好玩的地方不止日本一个。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杨涵分析,到2025年年底,中国游客的错峰出境游需求依然旺盛。
大家只是把原本计划去日本的行程,转移到了其他地方,选择变得更多元化。
韩国能逆袭,主要是性价比在线,而泰国、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凭借热带风光、特色美食和亲民价格,一直都是游客心中的香饽饽,这次更是顺势承接了不少转移客流。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以前出境游选日本的游客,要么是冲着购物,要么是想感受日式风情。
现在转头去韩国,购物需求照样能满足,首尔的免税店、明洞商圈照样能逛到爽。
去东南亚,阳光沙滩、海鲜大餐不比日本的温泉寿司差,关键是性价比更高,还不用担惊受怕,何乐而不为。
中国游客的用脚投票,直接让日本相关产业感受到了压力。
业界普遍认为,日本旅游、日化、百货等消费类产业会因为中国游客锐减而受挫,毕竟中国游客可是日本旅游业的金主爸爸。
数据不会说谎,日本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访日游客超698万人次,同比增长187.9%。
2025年前九个月,这个数字已经将近750万,前十个月累计估计在850万至900万人次左右,按照这个势头,原本2025年全年有望突破1000万。
消费方面更给力,2024年中国大陆游客在日消费1.7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占外国游客总消费的21.3%,稳居各国之首。
这么大的消费群体突然罢工,日本相关企业自然扛不住。
截至11月18日记者发稿,日本航空股价跌了0.41%,资生堂跌了2.18%,亚瑟士跌了1.29%,伊势丹跌了0.17%。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对于这些大型企业来说,每一分下跌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
要知道,日本早就把防卫费提到了GDP的2%,军费扩张的钱从哪儿来?
旅游业收入可是重要来源之一。
以前中国游客赴日,选购资生堂口红、品尝寿司,看起来的寻常消费举动,可他们全让不知,这些花费可能就会成为日本军事操演助力,为他们妄图干涉台海之野心“添柴加薪”。
现在大家不去了,相当于断了他们一部分资金补给,也算是一种无声的反击。
尽管多数游客都果断退掉日本行程、转头选了其他目的地,但仍有一小撮人偏要“反向操作”。
东京机场里中国游客照样挤得水泄不通,浅草寺里穿和服拍打卡照的、富士山脚下拍vlog记录的,热闹程度压根没减
。日本媒体见状立马凑上来拱火,兴冲冲地炒作“中国游客还在大批赴日,说明中国社会不买官方警告的账”,硬是把这些游客当成“宣传战利品”使劲炫耀。
这些非要去日本的游客,找的借口花样百出。有
大叔直白表示“国家的提醒我根本没当回事”,态度敷衍又随意。
有女生念叨“机票早就买好了退不了”,完全无视航空公司开放的免费退改通道。
还有人声称“以后要长期在日本住,提醒跟我没关系”,把自己的个人规划看得比安全警告还重。
可这些说辞根本站不住脚。航空公司明明都开通了免费退改服务,就算酒店退改有损失,跟个人安全、国家尊严比起来,难道不是不值一提?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一边叫嚷着“政府是政府,老百姓是老百姓”,一边却全然忘却,自己每一笔花销,都极有可能化为日本对抗中国的“助力”。
当年韩国部署“萨德”的时候,韩方政客还嘲讽“中国人的抵制撑不过一个打折季”,现在这些游客的所作所为,难道是想让这样的羞辱再次上演?
自由从来都不是无边界的,在国家主权被挑衅、同胞安全受威胁的时刻,执意赴日旅游,这不是自由,是冷漠。
不是理性,是短视,日常生活中把爱国挂在嘴边,真到需要表明立场的时候,却把个人便利放在第一位,这样的爱国实在太廉价。
除了出境游的话题,上海的日本风也引发热议。
数据显示,2024年常居上海的日本人多达5.2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他们主要集中在古北、虹桥和金桥,尤其是古北,简直成了浓缩的小日本。
上海古北简直把日本人的生活需求宠到了极致。街上的商超里,纳豆、日式蘸料、专用酱油这类日式食材一应俱全,有的超市干脆只卖日本货,专做日本人的生意。
日料店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常常一个店面的左右邻居都是日料店,而且大多是日本人自营,还原度拉满。
夸张的是部分小区,日本人愿意出高价租房子,扎堆入住后,原来的中国住户慢慢搬走,物业也换成了满口日语、动辄鞠躬微笑的工作人员。
不管是出门办事、看病就医还是日常消费,日本人在古北都毫无障碍。
在地铁站、医院以及日本学校内,日文标识的醒目程度竟远超中文。
离谱的是,消费买单时,直接使用日元竟也能顺利完成结算,这般景象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那些拖家带口来定居的日本人,就算一句中文不会说,日子也能过得顺顺当当。
出门靠日文标识找路,吃饭打日文电话就能点外卖,生病能去有翻译服务的医院,想社交还有日本人开的酒馆可以去。
平心而论,这确实能看出中国的包容度,也带动了当地消费,让古北多了些国际化氛围。
关键问题是,这些日本人大多懒得入乡随俗,过于浓厚的“日本风”已经带来了文化冲击。
2025年4月的樱花节上,几千人参与活动,一半是日本人,另一半是穿着和服的中国人。
这些中国人说着流利的中文,一举一动都是地道的中国模样,却身着日本和服在日本人堆里凑热闹,这事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批评。
大家的批评不是没道理,残酷的历史摆在那里,罪魁祸首的后代就在眼前,受害者的后代却跟着穿他们的传统服饰傻笑,难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尤其是现在日本极端右翼掌权,抛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挑衅言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种情况下,过度的文化交融很容易让人模糊立场。
反观日本,在日生活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化元素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却很复杂。
除了少数接触后不反感的,大部分人还记着祖上的宏愿,从很多日本文化作品里能看出藏不住的嫉恨,中日关系紧张时,日本街头甚至会出现大量仇恨中国人的张贴。
和平环境下,两国人民文化交融是好事,但必须要有度。
江浙沪一带给日本人腾出生活空间,让他们在中国扎根,这本无可厚非,没有制度约束的包容,很容易变成无底线的纵容。
跟日本人结亲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家文化技艺,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次日本游遇冷、韩国逆袭的剧情,其实是中国游客用实际行动做出的选择。
旅游看的是风景,更是心情,谁也不想在游玩的时候还要担心安全问题,更不想一边花钱一边被人背后捅刀子。
日本相关企业股价下跌,说到底是自作自受。
政客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破坏两国关系,却想让中国游客继续送钱,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中国游客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有立场,不是非日本不可,韩国的欧巴、东南亚的海岛,照样能带来快乐。
对于那些执意赴日的游客,只能说旅游可以等,安全不能赌,尊严更不能丢。
国家的提醒不是参考建议,是底线告知,维护国家利益不是口号,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安安心心地出去看世界。
上海的日本定居者现象也提醒我们,包容不等于纵容,文化交融不能没有底线。
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当下,官方确实需要提高外来人员居住停留的门槛,画出明确的活动红线,既展现大国包容,也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
总的来说,出境游目的地有的是,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韩国已经上位成最热目的地,东南亚依旧热门,还有更多好玩的地方等着被发现。
旅游的意义是放松身心、开阔眼界,不是冒着风险、丢掉尊严去打卡。
小卞希望大家都能拎清轻重,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让每一次出行都既安心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