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公安机关和文旅部门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
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昝霖在发布会上介绍,云南省公安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合力擦亮平安底色”“合力释放旅居优势”“合力打响‘云南之夜’品牌”“合力办好文旅活动”“合力提质跨境旅游”“合力推进新业态培育”“合力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合力推进行业诚信建设”8个方面制定了30条措施,全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具象化,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随着措施实施,公安机关将围绕新业态和新消费场景,推进公安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前瞻治理”,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加大“放活”力度,助力新消费场景蓬勃生长;立足警务服务本质,以多项举措提升游客体验,推行“精准监管”清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推进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释放市场活力;紧扣游客“方便、安全”需求,高峰前排查“吃住行游购娱”隐患,在夜间场景设治安识别圈,联动文旅部门落实“预约限流”,形成高效治理格局。
云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政委徐琪勇介绍,公安机关针对不同客群精准施策。针对短期来滇旅客,建立旅游环线跨区域协同保通机制,将县域零散保通升级为全局治理以保障“快进”体验,推行“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对“红黑榜”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在“大香格里拉”等户外热门区域配齐AED等救援装备、组建搜救向导队伍,同时将夜间文旅高密度场景纳入“1分钟快速反应圈”,动态部署PTU等力量提供伴随式安全服务;针对长期旅居客,夏冬高峰前联合文旅部门开展隐患排查,在曲靖土瓜冲等试点推行“潮汐警务”并增设季节性警务室,在旅居集中区布设24小时公安便民服务超市,实现居住证、身份证等“异地通办”,通过“相约来年”恳谈会收集客群意见,推进“气候优势”转化为“情感价值”。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雷涛介绍,文旅部门将与公安机关重点在四方面协同发力。夜间经济领域,围绕消费集聚区布警护航,拓展多元体验场景,严打夜间犯罪,做强“云南之夜”品牌;业态培育上,推进旅游与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打造“情定云南”旅拍、“云南礼物”等IP,强化知识产权与网络安全保护;旅居服务中,支持规范民宿发展,升级试点区域治安水平,打造高品质旅居目的地;入境游方面,提升通关便利化,恢复边境旅游线路,推出民族文化游等精品线路,壮大入境市场。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综合执法监督局局长苏凯介绍,文旅部门将深化与公安机关的执法协作,构建高效共治机制,实现产业动态、执法信息等互通共享,打造覆盖商圈、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全域的安全防护网;聚焦“不合理低价游”、黑导游等突出问题,对重点区域和“黑榜”主体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优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让监管措施“长出牙齿”,构建闭环治理格局。
丽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胡永华介绍,丽江公安将以“4+3+1”巡防新格局打造安全旅居环境,高峰期增派“潮汐警力”,严打拉客揽客等侵害游客权益的乱象;推出“丽警在线”小程序,集成网络报警、无人机报备等30项便民服务并实现“一键响应”;整合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推行“进一次门、管多件事”模式,对新业态实施柔性执法,为产业发展松绑赋能。
曲靖市马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赵征标介绍,马龙公安将联动职能部门,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实现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等证照“只进一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行“局长问诊”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许可、谁排查、谁负责、谁帮扶”原则,帮扶整改运营不规范、安全不托底的问题民宿,同时支持“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特色化民宿发展;依托“旅居警务驿站”开设平安夜校,推进形成基层组织、公安、群防群治三支队伍,以共建平安增强旅居吸引力,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久。
云南省公安机关、文旅部门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
合力擦亮平安底色
夯实文旅平安根基。围绕美丽示范、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治安乱点和“不合理低价”“黑导游”“黑中介”“强买强卖”“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等行业乱点整治,筑牢“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安全屏障。
打造文旅热点区域“一地一品牌”经验矩阵。建立本地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聚焦履约称号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和“宝藏小城”“烟火乡村”等优势区域,“一地一策、一所一策”建强服务文旅发展安全支点。
服务“快进慢游”高质量旅游交通体验。围绕滇西、滇东旅游环线和滇中旅游区、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等布局,建立热点区域协同保通保畅机制,夯实“路通快进”基础。建立车辆轻微违章“首违不罚”清单和非主干道柔性执法机制,打响“舒心慢游”品牌。
丰富公安文旅元素。鼓励基层派出所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建立特色警务室,组织“印章打卡”“亲子宣讲”“警务体验”等活动,在文旅服务中融入公安元素,打造警务“景点”。
合力释放旅居优势
服务民宿高质量发展。联动职能部门推广“一站式办理”经验,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实现证照办理“只进一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开展旅游民宿提质升级行动,支持发展一批运营规范、经营诚信、安全有保障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等级旅游民宿。
“季前”布局旅居安全。在旅居高峰前,联动围绕“人地物事组织”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展治安隐患和市场乱象“扫除”。
推行旅居“潮汐警务”。在分季旅居高峰时,机关警力靶向下沉支援基层,补齐社区民警力量。在旅居高质量发展试点区域增设季节性社区警务室,或设置动态巡逻必巡时、必巡线、必到点,提升社会治安掌控力。
提供便捷公安政务服务。在社会综合治理总体框架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旅居点布设24小时公安便民服务超市,提供办理居住证、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出入境证照等“异地通办、一证通办”便捷服务。
开展系列“相约来年”互动活动。组织“相约来年”恳谈活动,广泛收集意见,以“护一季,进一步”方式提升工作质效,让“旅途顺心、玩得放心、体验舒心、遇事称心”成为“年年相遇”的旅居强驱动,推动“气候优势”向“情感价值”转变。
合力打响“云南之夜”品牌
强化夜间安全保障。围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靠前布设警力,施行主动警务。动态部署武装处突单元、巡逻车等,建强用好治安防控支点。鼓励在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周边建立治安识别圈,向防控支点力量智能感知、预警、推送治安风险。
保障夜间食品安全。加强对肉制品等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力度,推行“个案切入、类案推动、集群打击、源头治理”工作闭环,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突出风险源头整治。建立异常发现报告机制,打好涉酒滋事违法犯罪拒止“提前量”。
助力创新发展。对夜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对“黄、赌、毒、诈”等夜间突出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释放夜间文旅消费潜力。
合力办好文旅活动
优化文旅活动许可审批。靠前掌握本地民俗节庆、体育比赛、动漫活动、展览展销、音乐娱乐、演唱演艺、网红打卡地等主题文旅活动情况,公安文旅同步指导活动举办(管理)方组织实施、风险评估、综合研判、许可申报等工作,许可类活动公安审批时限压缩至24小时。
推动旅游演艺市场繁荣。在优化文旅活动许可审批的基础上,拓展“演艺+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整合景区、酒店、交通资源等,推荐“演唱会主题旅游线路”,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公安机关和文旅部门文艺演出活动现场安保、票务市场规范等常态化联动机制,推促行业健康发展。
夯实自发活动安全基础。建立公安机关、文旅部门人流预测预警通报机制,针对网红打卡点、热门景区等目标地建立大人流预警模型,提醒属地公安机关部署力量、文旅部门按预案采取“预约”“限流”“错峰”等措施,化解苗头风险、守护群众平安。
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融入平安宣传元素,为“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群众性活动主动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合力提质跨境旅游
做好“引客入滇”入境服务。宣传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西双版纳144小时免签和昆明、丽江、磨憨、河口等地团队旅行口岸签证政策,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移民出入境服务。
推动恢复团队边境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国家执法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助力推动恢复团队边境旅游活动。
提升多语种安全服务水平。加强基层一线民警语音翻译APP使用培训,建立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交流骨干队伍,提升公安机关服务入境旅客能力水平。
合力推进新业态培育
助力“体育+旅游”业态培育。优化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安全监管服务。为“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聚居区、体验区和“三江并流”国际探险公园周边派出所、巡特警配齐便携式AED、EDD等紧急救援装备设备,联动应急部门建立搜救向导队伍,打造“激情释放·平安有我”特色保障体系。
助力“商业+旅游”“影视+旅游”业态培育。加强对“云品出滇”“云南礼物”等地方品牌、文旅IP产品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建立云茶、云花、云咖、云果、云药等系列“云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警企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
助力“科技+旅游”业态培育。优化重点文物、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及省公共文化云平台的网络安全监督,指导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服务好文化资源数字资产保护和利用。
助力“康养+旅游”业态培育。在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特色温泉主题度假区布设社区警务室,指导经营企业单位加强内部治安保卫。推动落实防溺水“四个一”等机制建设,强化周边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
合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完善生态警务机制。融合“林长+森林警长”“河长+河(湖)警长”制,实行州、县、所、责任区4级生态警长制,联动推行生态文明宣传、生态要素掌握、异常风险报告、组织安全防范、无序旅游劝返等措施。
强化区域保护协作。在“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等重要生态空间建立生态警务区,统一刑事司法立案标准和联合执法要求,形成立体化、多维度、多层圈生态防护体系。
扎牢价值转化底线。加快完善符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需求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损害资源等领域行刑衔接机制,建立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和快速响应工作规程,推动落实源头治理措施,努力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合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强化文旅企业红黑榜应用。严格落实《云南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10条措施》,对诚信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的“红榜”经营主体实施“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将“黑榜”经营主体纳入公安机关“百万警进千万家”必访范围,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提示提醒。
实行文旅市场主体差异化包容审慎监管。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违法性质与情节,分层级、分批次推出“精准监管”清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推动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助力释放文旅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刚需数据共享。建立文旅产业数据、工作动态等共享机制,定期互通基础数据,助力文旅市场经营主体倍增。
开屏新闻记者 柏立诚 文 云南警方供图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