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疗,这是一种将双脚浸入水箱任小鱼啄食死皮的休闲方式,近年来在东南亚旅游地颇为流行。
2010年盛夏,一位澳大利亚女子——维多利亚前往泰国享受了一次新奇的鱼疗体验,却未料到,这竟成为她人生中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鱼疗过程中,小鱼不断啃食脚部死皮,这本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然而,维多利亚的脚趾上恰好有一处旧伤,这成为了细菌入侵的突破口。几天后,她开始感到脚部不适,回国后更是出现了发烧、头晕的全身症状。
经医生诊断,她感染了希瓦氏菌。这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细菌,尤其在水中更为常见。通常情况下,希瓦氏菌对人体无害,但一旦皮肤有伤口,它便可能趁机而入,引发严重感染。
电镜下的希瓦氏菌
维多利亚的感染情况迅速恶化,最终不得不接受多次截趾手术,才得以保全性命。她的遭遇不仅揭示了鱼疗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也引发了人们对这种休闲方式的深刻反思。
希瓦氏菌并非鱼疗中唯一的威胁。鱼疗所用的鱼类,早期多为淡红墨头鱼,后因数量减少和栖息地破坏,逐渐被大口似真小鲤、双孔鱼等替代。这些小鱼在啃食皮肤时,有可能咬破表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危险细菌打开入侵之门。
淡红墨头鱼一般只能长到14厘米,是最早的鱼疗物种
除此之外,如果小鱼之前接触过患有皮肤病的顾客,再去服务他人,便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面对这些潜在危险,专家给出了明确建议:皮肤有破损、患有糖尿病或皮肤病的人群,应坚决避免鱼疗。
人类皮肤的结构。表皮层具防止水分渗入,阻隔致病原屏障的作用
好在鱼疗店中的鱼类在“退役”后通常被直接处理,不会流入餐桌,因此无须担心“人吃鱼吃人”的恶性循环。
维多利亚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新奇体验的同时,切勿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鱼疗虽小,却关乎健康大事,谨慎选择,方能享受真正的休闲之乐。
下一篇:做乐园,长视频拥抱线下的终极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