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传统热门景区接待量同比降37%,小众目的地却猛涨215%,今年国庆真拐了
朋友圈里少了“人从众”的合照,导航也不再一整天红彤彤,路口等灯时能看见本地车慢慢拐弯,谁都没急着往热点挤
大家不再争着去西湖、故宫、长城,而是把脚步往地图边缘挪
新疆的克孜勒苏、黑龙江的抚远、贵州黔东南这些名字不那么响亮的地方突然热起来
文旅大数据上写得清楚,甘肃临夏、黔东南的订单今年国庆直线上扬
有人把“神州四极”当作新目标,预订量翻了三倍,早上出门能听到集市叫卖声,豆浆的热气和锅贴的焦香在街口交汇,退休的朋友说这才叫旅行
住哪里也变了
民宿不再只拼网红滤镜,老厂区边上的小院、早市旁的老房子更受欢迎,连小县城青旅都爆满
今年假期,有人发现一个普通县城的小民宿订房量竟然压过了市区五星级酒店
进门看见窗台上晒的红辣椒,老板忙里忙外给客人借了两辆老式自行车,说旁边的小河骑过去只需要十分钟,水面到晚上还会起雾
花钱的逻辑也改了,面子话题让位给“值不值”
高档白酒降价了还是没人搭理,反倒是平价日用品、无糖饮料、老字号和手作卖疯了
天猫的数据显示,10月1-5日国货美妆销售额同比增长83%,“谢馥春”的鸭蛋粉单品销量暴涨15倍,这个过去在妈妈化妆台上才会出现的东西,现在年轻人也开始回购
直播间里,评论区一半在比价,“同款在拼多多多少钱”,一半问“是不是正品”
假期前三天,“平替”和比价工具的搜索量暴涨150%,下手之前先绕一圈,成了新习惯
有人晒潮州陶壶、景德镇杯子、紫陶罐,讲手工痕迹和器型故事,说杯口抿起来不烫,茶香更稳,这样的分享看着不那么炫,却更耐听
出行的节奏明显更松
拼假不再是年轻人专利,退休朋友也开始错峰出门,讲究清净和舒适
9月中下旬开始,旅游平台的数据就显示本地游、省际交界城市、小众目的地的订单往上涨
到9月29日假期开启,拼三天年假接上双休日的十一天“长线”成了热门话题,社交媒体上的拼假攻略热得不行
办公室里,老板默许大家轮着休息,谁也不想把工作和旅途都搞得太累
有人提前订了云南、贵州的票,说住得好、吃得好,还不怎么排队,这种“省心”的满足感,过去在热门景点里很难遇到
今年科技算是真正融进了假期
景区的AR讲解让我在故宫扫一下手机就能看到历史故事,黄山甚至有机器狗导游,带着人找风景点,走到一片云海还会停下让你拍照
手机APP能一键规划吃住玩,预算和行程都能像排课程表一样定下来
江苏在假期首日接待游客641.77万人次,消费总额24.82亿元,福建135家4A以上景区接待了94.68万人次,门票收入增长了11.4%,这些数字背后是人们更稳的安排
科技把以前的旅游焦虑顺手带走了,路线清楚,钱花在哪也清楚
我看到朋友在APP上提前锁了每天花销,路上就不会再为一顿饭纠结半小时
车轮上的变化更直接
今年国庆最热的排队不在景区,在服务区充电桩前
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同比激增289%,京沪高速阳澄湖服务区的蔚来换电站单日服务146台车创了纪录,有的服务区充电等待甚至超过了加油时间
浙江试点“充电预警系统”,提醒司机避峰充电,宁德时代上线“10分钟快充”应急服务,帮大家从“没电焦虑”里缓一口气
等电的时候,司机在车里刷短视频,后排孩子把窗玻璃上贴的卡通贴纸又多贴了一张,路途的节奏就这么慢下来
电影院也给了一个意外答案
国庆档票房冠军《星辰大海》,在三四线城市的场均人次是北上广的2.3倍
江西上犹县新建的IMAX影城黄金时段上座率达到了92%,很多片子推出了方言配音版,观众在售票窗口旁边买了一杯本地酸奶,再拎着爆米花进场
县城影院把一线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只是票房,还是生活趣味回到城镇
下沉市场的灯牌亮得很扎眼,满足感却很克制,大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的喜欢
当然,热度也把问题照了出来
小众目的地火得快,安全配套没跟上,低空飞行、悬崖秋千这类新兴高风险项目,引发了不少讨论
抖音上相关视频评论区,一半人在问“刺激不刺激”,一半在问“安全不安全”
9月29日,四川省安办点名这类项目,要求加强管理与安全保障,提醒地方别只顾着吸引人气
我路过一处悬崖秋千,旁边一块手写告示板,绳索的检修日期勾得很仓促,工作人员忙着疏导队伍,安全感这事儿,不能靠运气
中转式旅游把“目的地”变成“旅程”
今年春运时,中转式旅游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前往东南亚在成都中转顺便去看熊猫,去欧洲在阿布扎比中转体验当地风情,很多人的行李箱上贴着中转小票,像是一张旅行的额外注脚
同程旅行、途牛推出了空铁联运、包含中转住宿的打包产品,云南民航推进国际中转旅客“中转游”“微旅行”
这种玩法说明,大家追求高性价比和松弛感,把旅行拆成很多段,每一段都要有点意思
地方创生的经验,提示我们别把热闹只放在中心城市
2018年以来,日本鼓励游客走向小众地区,做地方文化的深度体验,疫情后这种倾向更明显
到2025年,很多偏远小镇的游客量增长了两倍,当地的民宿、手工艺店在夜里也不再冷清,小院里挂着风铃,节日里有灯笼
这种路子对我们不是照搬,而是提醒:把资源和服务下沉,才承得住热度
从“去过哪里”到“体验过什么”,这次转变是消费理念的质变
有旅游专家直言,这会重塑文旅产业的格局,行业的重点从“导客到点”变成“把体验做厚”
经济学家的观点也挺有意思,说今年的国潮热不是情绪,是建立在技术突破上的理性选择,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些看似“平价”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熟练的挑选能力
交通专家认为,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潮”是双碳政策的成效显现,也暴露了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桩建设预计在2026年迎来高潮
地图上,大家加了很多不知名的书签,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网状了
不是年轻人在玩花样,退休群体也以自己的节奏加入了这场“假期改革”
三五好友坐高铁去小县城,逛早市后花十块钱看一场小戏,回程在车上分享哪家小店最好吃,讲路上遇到的小插曲:一家包子铺还在门口贴了手写的“牛肉馅已售罄”
这种轻松、稳、实在的满足感,让“国庆要去大城市才叫休息”的旧观念慢慢褪色
花钱只买自己认同的,贵的不再是面子,实用与有故事更重要
这句话今年被很多人用在购物上,也用在旅行上
有人说,手工陶器每一处都有师傅的痕迹,带回家后看着它就能想起那条街的风,这份连接比“限量礼盒”的气派好用,也更耐用
我的感受不见得是事实,但背后有逻辑:当我们更能判断自己的需求,就不容易被所谓“大牌”和“大景点”牵着走
如果说这次国庆有什么共识,那就是不被人潮和套路牵着走
人少一点、烟火气重一点,假期就更像生活本身
留下来的几天,没出门也别着急,楼下早市的一张葱油饼、近郊河边的一次散步,都能算一次小旅行
下次假期,跟谁比都没意义,舒服才是王道
愿你在自己的节奏里,遇见那个刚刚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