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11日,德军名将埃尔温·隆美尔抵达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德国非洲军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隆美尔的北非征战拉开序幕。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既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也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但最让他和部下难以忍受的,其实是长期的物资匮乏与饥饿。从成立到1943年5月北非战役结束,德国非洲军团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宽裕的日子:兵力有限,孤军奋战;补给不畅,粮食匮乏。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处境。
那么,曾经横扫北非沙漠的德军,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呢?
一、德国起初并不看重北非
原因并非骄傲自大,而是现实限制。德国本土没有直接进入地中海的出海口,即便想借用法国南部的港口,也必须穿过由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这对德国脆弱的海军来说几乎不可能。装甲部队再强,也无法“游”过大海。于是,在最初,德国对北非战场的态度基本是无所谓。
但情况很快发生变化。1940年底到1941年初,意大利在北非的进攻惨败,被英军反攻打得节节败退。如果意大利彻底崩溃,不仅地中海将完全落入英国控制,连南欧也可能受到威胁。再考虑到意大利在希腊战场同样节节失利,德国不得不分兵支援,于是决定派一支部队驰援北非,帮助稳定局势。
二、兵力有限,后勤被忽视
德国派往北非的兵力其实很少,只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外加少量独立部队。说白了,所谓“非洲军团”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军。可见德国高层并不想在北非投入过多精力,他们的重心始终放在即将开打的苏德战争上。对他们而言,隆美尔的任务不过是帮意大利守住利比亚,撑一撑面子即可。
既然不算重点战场,隆美尔能获得的运输和补给自然有限。两个师的到达速度极慢,第5轻装师直到4月才完全抵达,第15装甲师更要拖到5月底。运力不足,说明陆军总部压根没把北非放在心上。
更糟糕的是,德军总部干脆把大部分补给问题交给意大利。除了最基本的武器弹药由德国负责,其余粮食、日用品、运输全都交由意大利处理。这无异于把非洲军团的命脉交到盟友手里。可意大利海军本身实力有限,护航乏力,运输船又频繁遭到英国马耳他和地中海舰队的袭击,损失惨重。
三、意大利的“糟糕后勤”
更让人绝望的是,意大利提供的物资质量极差。油料不足暂且不提,就连吃的也让人崩溃:干豆、橄榄油、新鲜蔬果都少得可怜。意大利罐头不是硬得像石头,就是味道怪异,甚至有的运输过程中就已变质发臭。德军士兵只能靠干面包、淡茶水维持生活,隆美尔本人也只比士兵多一杯葡萄酒和几块牛肉干,还得省着吃。
营养长期不足,大量士兵患上夜盲症、败血症等疾病,隆美尔自己也被胃溃疡折磨。可以说,非战斗减员对非洲军团的打击一点不比英军的炮火小。
四、战术上的误解
有人认为,隆美尔之所以后勤困难,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攻下马耳他。但这其实是误解。隆美尔的优势在机动作战和沙漠突袭,面对坚固要塞和英军舰队支援的岛屿,他根本没有足够兵力,更缺乏海军配合。托布鲁克久攻不下就已经说明问题。马耳他根本不是他能够轻易攻克的目标。
五、结局的讽刺
总的来说,隆美尔的困境来自多方面:德国高层不重视北非,把一切都甩给意大利;而意大利既缺乏实力又不上心,导致补给线长期瘫痪。盟友不给力,上级不负责,非洲军团只能在困境中苦撑。
最讽刺的是,当北非战局已经走到失败边缘时,德国和意大利反而突然“有了运力”,紧急向隆美尔增援兵力和物资。但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如果他们能早点下决心,或许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的命运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