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敦煌艺术展览的足迹遍布全球,从奥克兰到哥伦比亚,数字复刻与沉浸式体验成为标配,官方话语中“强化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正通过精密的技术链条稳步推进 。然而,当千年壁画在异国他乡的展厅里被高清投影照亮,掌声与赞叹之外,我们是否该冷静审视这场盛大文化输出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潜在隐忧?
走进奥克兰的“飞越天空”敦煌艺术展,高保真复制的壁画与当地文艺团体的民乐表演相映成趣,开幕式的热闹场景被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来 。观众们戴着VR设备,在“寻境敦煌”项目中体验莫高窟第285窟的虚拟漫游,三维建模与游戏引擎渲染出的光影效果令人惊叹 。技术确实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丝路文明变得“触手可及”,构建起从保存到体验再到传播的全链条赋能体系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甚至能让偏远地区的文物实现“高效采集、远程传输”,一套石窟寺文物数字化标准正在成型 。这一切成就,似乎都在印证着“数字技术赋能敦煌文化海外‘圈粉’”的宏大叙事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黎开盛的积极评价,也佐证了国际反响的热烈 。
但技术的完美呈现,是否等同于文化的深度抵达? 当观众沉浸于视觉奇观时,他们理解了多少壁画背后的历史语境、宗教哲学与美学精神?数字展览往往追求感官冲击与互动趣味,这固然能吸引人流,却也可能将博大精深的敦煌学简化为一场场“打卡式”的娱乐消费。敦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中华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承与国际表达的重要载体 ,但当它被剥离出原生的文化土壤,仅作为开幕式的暖场表演时,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是否被悄然消解?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虽能实现全球直播,用户可在线切换视角 ,但这是否真的促进了跨文化的深度对话,还是仅仅制造了一场全球同步的“文化景观”?
更值得深思的是文化输出背后的权力结构与资源分配。敦煌研究院雄心勃勃地计划将世界各国收藏的敦煌文物数字化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回归” 。这固然是学术研究的福音,但“回归”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中?是文物原属国,还是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机构?当“数字敦煌”资源库的访客量达到2300万人次,覆盖120个国家时 ,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这些数据背后是谁在访问、如何使用、产生了何种影响?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媒体矩阵的建立,究竟是为了促进平等的文化交流,还是单向度地塑造和输出某种被精心设计的“中国形象”?有专家在敦煌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就“如何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建言献策 ,但“走向世界”的路径选择,是否充分考虑了接收方的文化语境和真实需求,而非仅仅满足输出方的“软实力”指标?
技术的光环之下,人文的深度与批判性反思不应缺席。 敦煌文化的全球巡展,不应仅仅是展示辉煌过去的橱窗,更应成为激发当代思考、促进文明互鉴的活水源头。我们投入巨资研发三维建模、物理渲染、区块链共享平台 ,是否也应同等重视对展览叙事文本的打磨、对导览人员跨文化阐释能力的培养、对当地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当“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上线,全面呈现、解读和共享文物 ,其解读的视角是否足够多元,能否容纳不同文化背景学者的批判性声音?敦煌文化的发展机遇,被寄望于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壁画元素并开放共享 ,但算法的“识别”能否替代人类学者对文化符号的深刻体悟?
展望未来,敦煌文化的全球旅程还将继续。2025年的巡展计划已排满日程,从日本到中国台湾,从数字展到特展,形式多样 。在为这些成就喝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意识。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展览覆盖了多少国家、吸引了多少眼球,而在于它能否在异域他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引发共鸣、对话乃至反思。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驿站,曾见证过东西方文明最自由、最富创造力的交融。今天,当它再次走向世界,我们期待的不应只是一场场由技术精心包装的“文化秀”,而应是一次次真诚、平等、深入灵魂的文明对话。唯有如此,敦煌的千年回响,才能真正穿越时空,在21世纪的全球舞台上,奏响属于全人类的、更加深邃而悠远的文明交响。否则,再炫目的数字光影,也可能只是一场华丽的文化独白,最终在喧嚣后归于沉寂。
上一篇:花海迎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