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广西的街头巷尾,无论是桂林的漓江之畔,还是南宁的青秀山麓,总能看到桂树的身影——春日抽芽,秋日缀金,清新且诗意。
“八桂”的称呼,早已深深烙印在广西的文化基因里:车牌以“桂”标识,地方媒体常称“八桂大地”,就连文旅宣传都离不开“壮美八桂”的意象。
可你是否好奇,为何是“八桂”,而非“七桂”“九桂”?“八桂”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名称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奥秘?
要理解“八桂”,得先从“桂”说起。
广西与“桂”的缘分,皆因地理奥秘——这里独特的气候与地形,成了桂树生长的“天然温床”,也为“八桂”称号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温暖多雨、水热充足”的环境,最是适合桂树的生长需求。
无论是供人观赏的桂花,还是可作香料、药材的肉桂,都能在广西扎根繁衍,长成连片的“桂林”。
早在先秦时期,广西的桂树就已声名远播。《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
这里的“贲禺”虽指今广东番禺一带,但古人对岭南地理的认知尚显模糊,“桂林八树”的描述,实则是对岭南(含广西)桂树茂密的概括。
到了汉代,广西的桂树更是成为“贡品级”资源:汉武帝平定岭南后,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郡”,郡名直接取自“桂树成林”的地貌特征。
当时的肉桂因香气浓郁、药效显著,常被运往中原,成为皇室与贵族追捧的珍品,《后汉书》中便有“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一带)出桂香”的记载。
可以说,是广西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桂树遍野”的奇观,而“桂”也从一开始,就成了这片土地的自然名片。
“桂”是广西的自然底色,但“八桂”的诞生,却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滋养与地域文化的塑造。
先秦至汉代:“八树”是景象,“桂林”是地名
最早将“桂”与“八”绑定的,是《山海经》的“桂林八树”。这里的“八”并非实指“八棵树”,而是古人对“多”的泛指。
意在形容桂树长得茂密成片,一眼望不到头。此时的“八桂”,还只是对岭南桂树景观的描述,并未与广西直接挂钩。
真正让“桂”与广西地域绑定的,是汉代的“桂林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
到了汉武帝时期,桂林郡虽几经调整,但“桂林”作为广西区域的核心地名被保留下来,“桂”也逐渐成为广西的符号之一。
唐代:文人笔下的“八桂”,开始指向广西
“八桂”真正与广西“挂钩”,始于唐代文人的诗文创作。
盛唐时期,广西作为岭南重要的行政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文人因贬谪、任职来到这里,用笔墨将“八桂”与广西的山水绑定。
最具代表性的是韩愈。他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中写道:“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诗中的“湘南”,并非今湖南南部,而是指当时桂州(治所在今桂林)一带——因桂林位于湘江上游以南,故被称为“湘南”。
韩愈用“苍苍森八桂”形容桂林的桂树繁茂,又以“青罗带”“碧玉簪”描绘漓江山水,首次明确将“八桂”指向广西地域。
此后,柳宗元、白居易等文人也在诗文中沿用这一说法。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曾在《柳州峒氓》中提及“桂香”,呼应了广西的“桂”文化。
白居易则在《浔阳三题》中以“遥知讼堂里,佳气凝芳桂”暗指岭南(含广西)的桂树。这些诗文让“八桂”逐渐从抽象的景观描述,变成了广西的文化代称。
宋至明清:“八桂”成为广西的固定代称
到了宋代,“八桂”正式成为广西的官方与民间通用称呼。北宋时期,广西分为“广南西路”,官方文书中开始用“八桂”指代广西。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记载广西风物的专著)中,直接以“八桂”开篇,称“八桂,广西之地名也”,彻底敲定了“八桂”与广西的对应关系。
明清时期,“八桂”的使用更加普遍。明代《广西通志》中写道:“广西为八桂之地,故其郡以桂林名,其州以桂阳名。”
清代乾隆年间的《柳州府志》也提到“八桂为广西之别称”。无论是官方史书、地方志,还是民间楹联、匾额,“八桂”都成了广西的“代名词”。
如今,“八桂”早已超越了“地域代称”的范畴,成了广西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它藏在广西的山水里,也融在广西人的生活中。
在自然景观里,“八桂”是桂林的“城标”——七星公园的桂树群、阳朔遇龙河畔的桂花香,让“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多了一层芬芳。
在产业里,八桂是肉桂的金字招牌,年产肉桂超10万吨,占全国60%以上,从唐代的贡品到如今的出口商品,肉桂始终是八桂的产业印记。
在文化里,“八桂”是广西人的身份认同,无论是“八桂文化节”的举办,还是“八桂子弟”的自称,都在延续着这份与“桂”相关的历史记忆。
从《山海经》里的“桂林八树”,到韩愈笔下“苍苍森八桂”,再到如今“壮美八桂”,是对广西“桂树成林”地理概括,也是对广西历史文化的传承。
再提起“八桂大地”,不只是满街的桂树,更是这片土地被自然偏爱的山河密码,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栖居,是广西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