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一河碧水藏雅致,读懂盐商情怀与天人之境
第一次走进瘦西湖,才明白“瘦” 字有多妙 —— 它不像西湖那般开阔,却如江南女子的腰肢,曲折间尽是婉约。当地人说 “瘦西湖是扬州的魂”,逛完才懂这话不假,这一河碧水藏着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千年的国学智慧与盐商情怀。
瘦西湖原叫“保障湖”,明清时扬州盐商云集,为了方便游船、美化环境,盐商们牵头疏浚河道、修建景点,才成了如今的模样。《周礼・考工记》里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讲究 “顺天应人” 的规制,瘦西湖的布局恰好应了这话 —— 它不刻意追求对称,却让河道跟着地形走,岸边的亭台楼阁也顺着水势建,比如五亭桥、二十四桥,看似随意,实则藏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灵魂”,站在桥上往下看,十五个桥洞如满月般映在水里,若是中秋来,天上一轮月,水里十五轮,加上桥亭的灯火,便是 “十六桥明月” 的奇观。
沿着河岸走,“长堤春柳” 是必停的地方。几百株柳树沿着堤岸排开,枝条垂到水面,风一吹就像绿帘子。这些柳树是盐商当年种的,他们种柳树,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护堤 —— 柳条能固土,柳叶能遮阴,这是古人 “因地制宜” 的生活智慧,和《道德经》里 “上善若水” 的道理相通,水滋养万物,树守护水土,都是 “不争而善成”。
再往前走就是“钓鱼台”,这是个三孔的亭子,站在亭子里,透过三个孔能分别看到五亭桥、白塔和春波楼,像画框里的三幅画。听讲解说:“这是盐商设计的‘借景’巧思,把远处的景‘借’到亭子里,让人一步见三景。” 我试着站在亭中央,果然三个孔里各有风光,突然想起《园冶》里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造园理念 —— 好的风景不是孤立的,而是要把天地万物 “合” 在一起,这才是江南园林的妙处。
瘦西湖的“人文”,藏在盐商的 “雅集” 里。明清时,盐商们有钱也有文化,经常在瘦西湖边的 “凫庄” 办雅集,请文人墨客喝酒、写诗、画画。比如郑板桥、金农这些 “扬州八怪”,就常来这儿。
若是你来扬州,逛瘦西湖一定要慢。建议早上9点来,此时人少,阳光刚好照在水面上,像撒了碎金子;下午4点后也不错,夕阳把柳树染成金色,游船的影子拉得很长。瘦西湖的 “瘦”,不是单薄,而是精致;不是小气,而是雅致,这才是江南的真味道。
(注:部分内容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