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作者:朱海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每次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无数次的被文章的青春之志所感染,也被文中的景色所吸引,多么希望有这样一次机会,到这里来看一看,感受伟人的足迹,感受伟人的胸怀
在长沙的日子里,终于约上了票,兴高采烈来到橘子洲头。
还没有进门,已被这里的热情所感染,还没有到开门时间,门口的队已排起长龙,有团队的,有研学的,也有个人拖家带口,人流在火热的夏天变得更加热闹。
顺着人流,一步一步往里走,里面的环境真干净,绿色的草坪像油画一样,嫩嫩的,绿绿的,真想躺上打一个滚儿。
参天的树木让整个路面都是凉荫儿,即使现在是炎炎夏日,走在树下,也感到凉风习习,走到景区内,眼睛像根本不够用,东张西望,只觉得好美。
小火车的上广告片还在循环播放,四季的橘子洲各有各的美。春天鲜花盛开,樱花、桃花,不同的花儿争相开放,繁华似锦;夏天绿树成荫,古木参天,遮天避日;秋天诗意盎然,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冬天白雪飘落,唯美诗意。真是季季不同,美不胜收。
看着宣传片,有一种每一个季节都来一趟的冲动。
下了小火车,顺着台阶而下,湘江水滚滚流动,站在江边的栏杆边,凉风习习,江水无声,却涌动着无限的力量。江的对岸,高楼林立,鳞层栉比,最炫眼还是不停变幻的灯光秀。
在江边的楼群的外墙上,变幻莫测的灯光:时而如红梅盛开,娇艳欲滴,有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时而展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红日悄然,大漠边塞;时而山光云影,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时而秋意正浓,枫叶飘零……太多太多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图案层出不尽,这一组拍照还没有完,下一组又已经出现。
颜色的变化更快,赤、橙、黄、绿、青、蓝、紫……还有许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各种颜色相互辉映,刚才还是青花瓷的蓝,瞬间就成了娇艳艳的红,红还没有记住,转眼已流动的泼墨扑面而来,这瞬息万变的颜色,构成了墙体上一幅幅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美不胜收的画卷。
顺着江边的路前行,来这里游玩的人真多,很多的游客都在摆着各种姿势与灯光秀合影,人美景也美,如同在画中游。
如此胜景,真如天上人间。
正此时一艘大型游轮由北向南驶来,顺着游轮远去的方向,看到一桥横跨江面,不由想起: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灯火辉煌的桥面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南来北往的车辆。
顺着江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在江面的拐弯处,人山人海,原来到了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的广场前。
我顺着台阶挤在人群中,一步一步慢慢上行,终于到了上面的广场前。
此时虽然华灯初上,整个广场上,摩肩接踵,大家都在拍照留念,而我此时心情非常激动,终于见到了多次在书本上才看到的情景。
我静静地站了好大一会儿,才平复了心情。
想起讲课时的时代背景: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在去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秋景,联想当时革命形势,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橘子洲头,心忧天下问苍茫大地,满怀壮志,指点江山,探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彰显了以天下为已任的凌云之志。
站在毛主席艺术雕像前,那坚毅的神情,深邃的目光,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心中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我在雕塑前站了好长好长的时间,感受着眼前的盛景,感受着如潮的人流,感受着湘江的美,感受着这火热的六月,久久也不肯离去。
文中图片来拍摄于身边的景物,美!
作者简介
朱海梅:女子一枚,藏匿在时光,感受于生活,外表清简,内心绚烂。写写小文,读读书籍。不温柔却豁达,不美丽却快乐,不静则动,在静中思考,在动中行走。发文于报刊,编辑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