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朵酒店因部分城市房价逼近千元引发广泛讨论。作为国内中高端连锁酒店的代表,亚朵以“人文体验”和“第四空间”为卖点,但高昂的房价让许多差旅人士直呼“住不起”。这一现象背后,既折射出酒店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暴露了消费者对价格与价值匹配的强烈诉求。
价格现状:一线城市千元房成常态,差旅标准难覆盖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亚朵酒店的日常房价普遍在600-800元区间,热门区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上海外滩的亚朵酒店价格甚至高出同区域全季酒店30%以上。以贵阳为例,暑期部分亚朵酒店“超享标准房”单日价格高达1648元,远超当地平均消费水平。而根据财政部差旅标准,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住宿预算仅400元左右,导致打工人需自掏腰包补差价,或被迫选择更低端的住宿选项。
亚朵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平均房价(ADR)达433元,RevPAR(每间可售客房收入)为343元,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显著高于全季、汉庭等中端品牌。这种定价策略源于其“轻资产+高溢价”的商业模式——通过加盟扩张降低资本投入,同时以人文服务、细节设计(如免费洗衣、深夜粥品)提升品牌溢价。但消费者反馈显示,部分门店存在“硬件配不上价格”的问题:20-30平米的客房面积、简陋的健身房、缺乏泳池等配套设施,与国际品牌同价位酒店形成鲜明对比。
成本与市场逻辑:定位冲突与供需失衡
亚朵的高房价源于三重成本压力:一是物业租金,其选址多位于核心商圈或交通枢纽,租金成本高昂;二是装修与运营,单房造价比全季高2万-3万元,运营成本约180元/间,高于全季的150元;三是品牌溢价,其“IP酒店”“第四空间”概念需持续投入营销与维护。然而,这种定位在差旅市场面临尴尬:当企业普遍削减差旅预算(超六成企业选择降本),亚朵的“人文体验”对价格敏感的商务客群吸引力下降。
市场供需失衡加剧了矛盾。在旅游旺季或大型活动期间(如贵阳暑期避暑季),部分酒店借机哄抬价格,贵阳喷水池亚朵轻居酒店曾标出1648元/晚的“超享标准房”,引发监管部门介入。尽管贵阳已出台政策限制房价涨幅(不得超过此前30天均价的60%),但消费者对“酒店刺客”的警惕心理已形成。
消费者困境与行业反思
对于频繁出差的“打工人”而言,亚朵的高房价直接挤压了生活成本。北京至成都出差的林女士表示,遇到糖酒会等大型活动时,400元的差旅标准根本无法覆盖亚朵300元以上的日常房价。更令人不满的是,部分门店存在服务与价格不匹配的问题:如220元的民宿出现霉味被褥、400元的7天酒店墙皮脱落等。
行业专家指出,亚朵需在“人文情怀”与“成本可控”间找到平衡。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维华认为,连锁酒店的“大同小异”模式要求品牌在保持核心标准的同时,需通过管理效率提升降低成本。而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则强调,亚朵需在硬件体系、会员体系、品牌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不可替代性,否则高房价难以持续。
未来趋势:扩张与下沉中的挑战
面对市场压力,亚朵正通过产品迭代(如“4.0版本”主打空间美学)和高端品牌(如“萨和”深圳旗舰店RevPAR超800元)提升溢价能力,同时加速下沉市场布局。但专家提醒,下沉市场的消费能力与一线城市存在差异,需警惕“水土不服”。此外,政府监管部门对价格违法的打击力度加大(如贵阳立案调查三家酒店),也将促使行业规范发展。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亚朵需权衡“人文体验”与性价比。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如果只是为了住一晚,全季可能更划算;但若追求细节服务,亚朵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这场“住不起”的争议中,最终考验的是品牌能否在价格与价值之间,为消费者找到真正的“安心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