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讯(9月2日)——本周五起,全国院线将上映的现实题材影片《这周五的游乐场》在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影片后,迅速成为社会学者与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这部改编自上海某三甲医院护士长真实经历的87分钟长片,以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将中年女性在婚姻崩塌、子女重病、父母失智“三重夹击”下的日常切片搬上银幕,首次让护理群体在高压医疗系统外的生存困境获得集中呈现。
影片主角原型、现年46岁的刘敏(化名)昨天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举办的提前点映后坦言:“电影只拍了五天,我却过了十五年同样的日子。”刘敏提供的医院排班表显示,她所在病区实行“两班倒”制,每人每周需完成60小时基础工时;一旦遇到夜班叠加女儿哮喘急性发作,她只能把母亲临时接到值班室。“医院有备用氧气,但没有备用母亲”,这句被导演曾志写入剧本的对白,在现场引发护理专业学生的低声啜泣。
中国医师协会护理分会2024年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注册护士中女性占比逾98%,其中40岁以上群体抑郁倾向检出率已达31.4%,显著高于同龄女性平均水平(18.7%)。报告撰写人、上海交大医学院副研究员周颖指出,影片中的“周五游乐场”在现实中对应的是护理人员轮休日的“碎片喘息”——多数受访者只能在陪孩子写作业的间隙,于医院地下车库的车里坐十分钟。“那不是休闲,而是防止情绪崩溃的最低成本自救。”
影片的另一重公共价值在于呈现了家庭照护责任的隐形转嫁。片中母亲患失智症后,女主角宋倩被迫承担全部看护任务,而丈夫的不辞而别并非戏剧夸张。上海市妇联2025年8月发布的《中年女性家庭照护负担白皮书》显示,在受访者家庭中,女性平均每日无偿照护时长为4.1小时,是男性的2.7倍;失智老人照护者中,83%为女儿或儿媳。导演曾志透露,创作初衷源于自己骨折住院期间,目睹“女护士一边给患者打点滴,一边给自家老人打电话提醒吃药”的场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们是患者的天使,却没有人是她们的天使”。
影片上映前夕,多家医院工会已组织内部观影。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在内部通报中建议,将“情绪急救包”纳入护士站标配——内含一张可当天使用的调休单、一张心理咨询热线卡、一张附近游乐场门票兑换券。“我们不是要让游乐场变成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提醒制度设计者:如果连最基本的喘息时间都无法保障,再坚韧的个体也会被系统耗竭。”该院护理部主任郭娜在观影后写道。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未采用传统悲情叙事,而是以大量手持长镜头跟拍宋倩的日常:地铁早高峰的推搡、病房里的奔忙、深夜回家发现母亲又走失后的崩溃。这种“去戏剧化”处理得到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的肯定:“当真实困境本身已足够沉重,任何煽情都是对现实的二次伤害。”
截至发稿,上海、广州、成都三地已有公益组织发起“周五游乐场”快闪活动,邀请医护人员免费携家属入场,以短暂逃离换取情绪修复。组织者之一、“她力量”公益发起人王筱璐表示:“电影只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政策、机构与公众共同完成。” 国家卫健委妇幼司昨日回应媒体称,正在研究将护理人员心理干预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点,预计年内将在长三角地区率先落地。
从银幕回归现实,刘敏的排班表依旧密密麻麻,但她已学会在午休时到楼下晒五分钟太阳。“那五分钟里,我不是谁的护士、谁的女儿、谁的母亲,我只是我自己。”这句被写进片尾字幕的独白,或许是对“女性生存困境”最朴素的注脚——在系统性的压力面前,个体仍需找到属于自己的五分钟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