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一年一度的“七月半”河灯歌节近日在资江灯谷景区落幕。五天时间里,药膳长街、苗瑶山歌擂台、万盏河灯漂放轮番上演,山城夜色被灯火与歌声点亮,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专程驱车而来。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歌节期间进出资源县的七座以下客车同比增加约三成,县城主要酒店平均入住率超过九成,部分民宿提前一周就被订满。
资源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介绍,本届歌节仍以祭祖祈福为主线,但活动设计更突出体验感:游客可在沿江长廊亲手糊制河灯,写下心愿后集体漂放;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手工扎灯、火壶与打铁花,把传统技艺从幕后搬到台前;山歌对唱环节首次开放“游客擂台”,让旅客用即兴编词与本地歌手“斗歌”。现场一位来自广州的周姓游客说,自己“原本只打算看夜景,结果在江边学了三个小时扎灯,越晚越舍不得走”。
大量人流直接拉动了餐饮与农特产品销售。8月24日至28日,县城中心临时增设的“药膳美食街”日均接待食客约1.5万人次,五指毛桃炖鸡、资源腊肉、油茶等传统菜品销量翻倍;周边果农把红提、猕猴桃、八月笋直接运到江畔销售,价格比平日收购价高出20%左右。县商务部门初步测算,歌节期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其中住宿、餐饮和零售行业贡献最大。
河灯歌节源于中元节放灯与五排苗族“七月半”对歌习俗,1995年被县政府整合为固定节庆,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升级为国家非遗项目。近年来,资源县把这一民俗品牌与丹霞生态旅游结合,持续完善配套:投资1.8亿元对通往灯谷的7公里沿江步道实施灯光智能化改造;引入低空观光飞艇、实景小剧场《河灯谣》,尝试“文化+夜游”模式;同时放开河灯制作销售资质,鼓励民间艺人以家庭作坊方式向游客出售手工灯。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措施让歌节从“政府包场”逐步转向“市场唱戏”,提高了游客停留时间和二次消费比例。
节庆经济也反向刺激了基础设施升级。去年竣工的资江两岸慢行绿道把县城与八角寨、宝鼎瀑布两个4A级景区串联,游客可骑行或步行直达;新建成的新能源汽车快充站使县域充电桩数量翻倍,节假日再未出现“排队两小时、充电五分钟”的现象。县发改局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接待游客总量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其中河灯歌节所在的第三季度增速最高。
“非遗不能只是展柜里的记忆,而要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再生的生活场景。”资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筹划建立“河灯文化生态保护区”,把扎灯、山歌、打铁花等子项目纳入社区常态化教学,明年还将试点“河灯主题民宿集聚区”,让传统节庆的带动效应向平日延伸。届时,游客即使在非会期到访,也能在百姓家中住一晚、学一段山歌、放一盏河灯,把“流量”真正变“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