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了,韩国朋友说景福宫比故宫“有味儿”?结果评论区炸锅,各国网友在线“教学”
有位韩国朋友,在国外的一个社交平台上发了个帖子,大概意思就是夸他们的景福宫,比北京故宫更有“韵味”,甚至还甩出一句“历史更悠久”。
世界各地的网友看不下去了,纷纷下场“科普”。
看到“更有韵味”、“历史更悠久”这几个字眼,我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下。倒不是说景福宫不好,每个国家的历史遗迹都有它的价值。只是拿这两个放一起这么比,还得出这个结论,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里面浩浩荡荡八千多间房。景福宫,资料上写的是大概十二三万平米,五百多间房。这俩摆一块儿,视觉上的大小差异,估计去过的人心里都有数。不是一个量级,这应该是没啥争议的。
景福宫是1395年始建,确实早。故宫(紫禁城),主体是明成祖朱棣那会儿(1406-1420)搞起来的。要论“谁先成为现在的样子并作为国家最高统治中心”,这账还真不好简单地说谁绝对领先。那位韩国朋友直接说景福宫“更悠久”,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德国IP的网友就直接开怼了:“等等,你们景福宫大规模建成使用不是15世纪的事吗?故宫15世纪初就基本定型了,这‘更悠久’咋算的?” 这逻辑,杠杠的。
俄罗斯网友向来直接,二话不说,甩了两张图,一张故宫全景,一张景福宫全景。那对比效果…嗯,有时候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后面还有越南朋友补刀:“感觉还不如我们的顺化皇城呢…” 印度朋友更是耿直:“确实有点小……”
看来,想在“硬件”上找回场子,景福宫是有点难。
比这些更有意思的是——文化归属的讨论。
俄罗斯朋友问,为啥景福宫大门“光化门”上头,挂的是汉字牌匾?
那位发帖的韩国朋友的回复,堪称“石破天惊”级别:“因为古时候中国是我们的藩属国,汉字是我们传给他们的。”
……看到这句,我默默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这…这历史是跟谁学的?“汉字”之所以叫“汉字”,跟咱汉朝、汉族文化的关系,这应该是常识吧?历史上朝鲜半岛长期借用汉字记录语言,是受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的体现,这本来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怎么就成了“反向教学”了呢?
其实懂点东亚古建筑规矩的,都能从这两座宫殿看出不少“潜台词”。
故宫,必须坐北朝南,皇帝宝座后面得是北,面朝南方象征统治天下。这是最高等级的规制。而当时作为明清藩属国的朝鲜王朝,他们的王宫就不能用这个朝向,得“礼让”,所以景福宫是坐东北朝西南的。这里头的等级观念,严肃得很。
故宫柱子是红色的,上面缠绕着金龙,那是皇帝专属。景福宫柱子也可以是红色,但绝对不能雕龙画凤。颜色上,故宫用正红、明黄,那是皇家气派。景福宫则多用丹青、青绿,显得相对素雅一些。
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它们不是谁比谁“更好”,而是各自在特定历史背景、文化体系和等级秩序下的不同呈现。
景福宫自有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是韩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这点毋庸置疑,也值得尊重。但非要拉着故宫比个“高低”,甚至为了“赢”而不顾基本史实,这就有点跑偏了。
文化自信是好事,从来不需要靠拉踩别人或者歪曲历史来获得。
承认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并不丢人。就像我们现在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一样,这是文明发展的常态。
对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留给你,咱们接着聊!觉得有点意思,就顺手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