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扬从高铁站走出来时,天津九月的风正裹挟着海河的水汽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隐约有炸酱面和煎饼果子的香气。
“这就是天津啊。”他喃喃自语,拖着行李箱融入了人流。
作为一名自由插画师,吕文扬习惯每年选择两座城市进行“感官采集”——用画笔记录不同地方的生活气息。这次选择天津,是因为大学时听过一位天津籍同学用相声般的语调描述家乡的煎饼果子:“那绿豆面摊的薄饼,磕上鸡蛋,撒上葱花,抹上面酱腐乳,夹上馃子或馃箅儿,一口下去,酥脆与软嫩在嘴里开演唱会!”
他在 Airbnb 上订了一家位于五大道的老洋房民宿。房东是位七十多岁的天津大爷,姓杨,一见面就热情地塞给他一张手绘美食地图。
“小伙子,来天津第一件事儿,得先去吃顿好的!按我这地图走,保准你吃到的都是真天津味儿,不是忽悠游客的。”
吕文扬笑着道谢,注意到杨大爷说话果然带着相声般的节奏感。
安顿好后,他立刻按图索骥,在民宿附近的小巷里找到一家招牌斑驳的煎饼果子摊。排队时,他仔细观察着摊主的手法——舀一勺绿豆面糊倒在铁铛上,用小竹耙轻盈地转圈推开,打蛋,撒葱,翻面,刷酱,夹馃子,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宛如艺术表演。
“要果篦儿还是果子?”轮到吕文扬时,摊主抬头问道。
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啊,都要一份!”
摊主笑了:“第一次来天津吧?听你口音就像。得嘞,给您来个双拼,都尝尝!”
吕文扬坐在路边小凳上,咬下第一口煎饼果子时,眼睛亮了。酥脆的果篦儿与软嫩的饼皮在口中形成奇妙对比,面酱的咸甜与腐乳的特殊风味完美融合。他立刻从背包里掏出速写本,快速画下了这一刻的感受——金黄的煎饼、满足的食客、飘散的烟火气。
接下来的三天,吕文扬遵循杨大爷的地图探索天津。他在清晨的西北角尝过嘎巴菜,配上一碗浓稠的豆浆;在古文化街听了一段免费相声,笑得前仰后合;坐在海河畔画下了夕阳中的天津之眼;还在意式风情区遇到了一位做泥人的老手艺人,学到了如何捏出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天下午的奇遇。那天下着小雨,他躲进一家老书店避雨,与店主——一位银发老太太聊了起来。得知他是画画的,老太太神秘地眨眨眼:“给你看样好东西。”
她从里间捧出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全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的老照片——劝业场初建时的模样、海河上的帆船、老南市的市井生活...
“这是我父亲拍的,他当年是报社记者。”老太太轻声说,“天津变了好多,但骨子里的东西没变。你看这煎饼果子摊,跟现在差不多吧?”
吕文扬对比着自己前几天画的煎饼摊速写与老照片,惊讶地发现确实如此——工具或许现代化了,但那手法、那气氛,几乎一模一样。
雨停时,老太太送他出门,突然说:“年轻人,记住喽——天津卫的魅力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在这些巷子里、吃食里、普通天津人的日子里。”
离开天津的前一晚,吕文扬再次来到第一次吃煎饼果子的那家小摊。摊主认出他来,笑着问:“怎么样?这几天玩得哏儿不哏儿?”
“特别哏儿!”吕文扬用新学的天津话回答,两人都笑了。
他坐在海河边的长椅上,吃着可能是本次旅程最后一套煎饼果子,翻看着速写本里这三天的收获——超过一百幅素描,记录了天津的方方面面:食物、建筑、人物、生活场景。
合上本子,他望向对岸灯火璀璨的高楼,又回头看看身后老城区里温暖的路边摊,忽然明白了那天书店老太太话中的含义。
回程高铁上,吕文扬开始构思他的天津系列插画。他决定不以单幅大作的形式,而是用连环画般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个年轻人通过煎饼果子认识天津的故事。第一幅画将是主人公走下高铁的那一刻,最后一幅则是他带着满满的回忆和灵感离开,中间是七十二小时的味觉与视觉之旅。
列车加速,城市渐远,但吕文扬知道,天津的味道和记忆已经留在他的画笔下,永远不会真正离开。
他打开速写本,在新的一页上写道:“天津的味道,是绿豆面与鸡蛋的相遇,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市井生活中的艺术。七十二小时不够读懂一座城,但足够爱上一种煎饼果子,和它背后的那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