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徐霞客怀抱着“绘天下名山大川”的宏愿,自22岁起便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涯。从青年到中年,直到54岁病逝,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旅行和探索。他足迹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真正做到了“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在那个交通不便、环境艰难的年代,这样的壮举足以让后人敬佩。
然而,在徐霞客去世近三百年后的清末民初,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同样怀揣远大抱负的青年,他的成就甚至比徐霞客更为惊人。如果说徐霞客的伟大在于走遍了中国,那么这位年轻人则是以徒步的方式环游了整个地球。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徒步环球旅行者,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完成此壮举的人。他的名字叫——潘德明。
潘德明生于1908年,籍贯为上海南汇,出生地则是浙江湖州。他自幼热爱运动,七八岁便常常绕着湖州城奔跑锻炼,爬山远足更是家常便饭。他同样酷爱地理与旅行书籍,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信念,那就是要“雪东亚病夫之耻”,并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焕发荣光。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最终踏上了艰苦而壮丽的旅程。
1930年夏,上海几位青年发起“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宣言慷慨激昂,立志以坚毅精神徒步亚洲,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力量。当时年仅21岁的潘德明,原本经营着一家西餐馆,但在读到这份宣言后,毅然放弃了安稳生活,决心加入队伍。虽然起步时比大部队晚了几天,他便先赶赴杭州追上他们。遗憾的是,途中种种困难让队伍成员逐渐退出,直到抵达越南清化时,只剩下了潘德明一人。然而他没有退缩,反而在此时萌生了更宏大的目标——将徒步之旅延伸为环球旅行。
在越南,他购得一辆自行车,并准备了《名人留墨集》,作为环球旅行的纪念册。自序中,他写下了自己的意志与誓言。此后,他一路从西贡至柬埔寨、泰国,再经马来亚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遇到了著名华侨企业家胡文虎,对方慷慨题字支持。凭借侨胞们的帮助,他踏上驶向印度的轮船,甚至有幸见到了泰戈尔、甘地与尼赫鲁。甘地在与他会面时,热泪盈眶地说:“希望我们两国能够尽快自强。”
离开印度后,潘德明又辗转中东、非洲,走访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耶路撒冷和西奈半岛,并亲眼目睹金字塔的壮观。两年中,他所见多为古文明遗迹,这让他萌生了另一个愿望——亲眼看看工业先进的现代国家。于是,他从亚历山大港启程,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曾对他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在奥林匹亚,他因中国缺席1932年奥运会而愤慨,便用中英文留下“潘德明步行至此”的字迹,借此表达民族的存在感。
此后,他游历了土耳其、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挪威等十六国。1933年到达巴黎时,法国总统赠予他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动。”在法国,他还与张学良相识。进入德国后,他甚至见到了希特勒与戈培尔,希特勒还为他画像。后来,他又赴英、美,受到了罗斯福接见。在美国,他徒步穿越密西西比河与内华达山脉,停留时间最长。虽然没能拜访居里夫人,但却从福特公司获得12种汽车原料,这让他急切地希望回国,为祖国开矿献力。
之后,他继续前往新西兰、印尼,本欲去日本,却因“同胞惨遭屠戮”而毅然放弃。他选择经新加坡、泰国、缅甸再回云南,最终于1937年7月6日抵达上海。历时七年,他走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七七事变爆发,他原本的青藏高原考察计划被迫搁浅。他归国时还剩下10美元的经费,悉数捐给抗日救亡。晚年,他把精力用于整理资料,可惜大多在动荡年代遭毁。
1976年10月18日,当他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时,欣喜过度,饮酒过量,最终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8岁。这位世界首位徒步环球的中国人,将青春与生命都献给了民族尊严与探索精神,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