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石(长沙理工大学)
最近,一段关于峨眉山陪爬人员帮助女游客登山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对这种爬山方式提出疑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陪爬服务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8月28日 九派新闻)
对陪爬服务提出非议,纯属捕风捉影。陪爬服务的收费标准在598元到798元之间浮动,这个定价充分考虑了陪爬者持续的同行、提供的专业指导以及消耗的体力,并非不正当的加价。从服务内容来看,陪爬者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游客安全、赶走猴子与蛇类、帮助游客成功登顶,而拉拽、背负、搬运、搀扶等行为,仅仅是当游客体力透支且提出需求时的应急措施,并非常规服务项目。
这个团队运作将近一年,帮助大量旅行者,充分说明陪伴登山能满足实际需要。现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更注重独特性、内涵丰富的感受。对于独自旅行的女性,或者体力不太好的旅行者,陪伴登山既能确保安全,也能在漫长的登山路上给予精神支持,让旅程不再寂寞。
对于一些网民提出“如此攀爬山岭还能称作登山吗”的疑问,我们必须明白,旅游的价值因人而异。有人热衷于磨砺意志,有人偏爱安逸感受,还有人只想饱览峰顶景致,并不在乎攀登过程。这些不同的期望都值得尊重,不该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这种协助攀登的业务,正好迎合了那些既渴望到达顶峰欣赏风景,又由于各种缘由无法独自完成登山全程的旅行者需求,这难道不正是对人类温情的一种彰显吗?
与其急着给贴上“越界”标签,不如采取平和态度帮助其健康前行。带路旅游既非守旧型向导工作,也非纯粹的体力付出类型,缺少清晰的服务准则和衡量尺度。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如何执行以及范围怎样界定,完全取决于服务者的自我约束和游客的主动配合,这无疑带有潜在风险和模糊性。一个比较好的处理办法是:经过全面考察,制定配套的条例,为这些新出现的行业设定清晰的界限和标准,帮助它们沿着正常、有序的路径前进。
峨眉山相关登山引导引发的讨论,客观上促使整个旅游领域获得了一次自我审视的机遇:哪些形式的革新才算得上是健康且长久的?哪些类型的帮助才能真正获得旅行者与公众的认可?这些议题,需要行业内部人士与相关管理部门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