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太平山记游
张钧德
一
干溪发源于太平山,它从无人的野山流到人间进入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太平山脚下的太平山村,接着流到干溪村,干溪再流约十里在陈溪溪口汇入达溪,达溪出陈溪乡后,一进入下管镇就改叫下管溪了。
太平山,一听山名就感到道教气息很浓。事实确实如此!明朝的王阳明、南朝的陶弘景、孔稚圭、汉晋间的葛洪、魏伯阳、东汉的干吉,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越国的计然。在道教中的计然被称为“通玄真人”,魏伯阳号称“丹经之祖”,葛洪号称“仙翁”,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干吉著有道教经典《太平经》,他们都是道教史上的赫赫之人。其实王阳明早年也神神道道的,别的不说,光“阳明”这个号就是他年轻时在宛委山阳明洞天修炼时取的。有这样一些人在此山列队,所以说太平山是当之无愧的道教名山!
计然,祖籍晋国(今山西),是晋国流亡公子的后裔,春秋宋国“葵丘濮上”(在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与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之间)人。老子的弟子,是个“博学无所不通”和“见微而知著”的智者。后南游越国,最先落脚于上虞太平山,筑庐授徒,从学者有越国大夫范蠡、大将灵姑浮等。后来在范蠡引荐下被越王勾践封为下大夫,从而成为越国“八大夫”之一,在越王勾践奉行的“胆剑精神”的道路上,计然就发展生产,经营商业,富国强兵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史称“计然七策”。最后他为避祸自保装疯逃到了齐国,在齐国不但著成《文子》一书,还又收了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学者做弟子,开了齐国“稷下之学”的先河。他的《文子》一书更被道教奉为“通玄真经”。
也正是他的存在,才引得以后这么多重量级道士们的慕名而来。干吉,一作于吉,三国时道士,到东吴地区传道,在太平山著书故名《太平经》,结果被孙策所杀。死后被太平山的众高士奉为“祖师”。唐·王松年《仙宛编珠》:“干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告之,乃授素书二卷……吉受之,乃《太平经》也。乃于上虞钓台乡蒿峰之上,演此成一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溪在焉。”因此我主观认为很多书如《三国演义》中说到的于吉,应该是干吉之误。而且这干溪,其出典就与干吉有关。
太平山也有葛洪的遗迹,《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石》载:“炼丹石在太平山巅,石有三圆窍,深各一尺许,俗传云葛稚川炼丹于此。”“葛稚川石室在太平山,室广数丈,高丈余,其室析为二,俗传葛稚川所居也。傍有庵址,吴道士干吉卜筑于此。”此外,太平山下不远还有个煮炼村,这地名据说也与葛洪有关。
南朝的陶弘景是道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嘉泰会稽志》卷十五《神仙》载:“……上虞县钓台上,夏侯曾先《地志》言:先生尝乘槎钓于山潭中。”
南岳夫人简介,据《太平广记·魏夫人传》(卷五十八)载:魏夫人姓魏,名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人,生于三国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她"自幼好道,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她二十四岁嫁给南阳人刘文。刘文,字幼彦,为修武县令。她与刘文"虽同舍县内,常独斋别寝",静养修行,在太极真人安度明、清虚真人王褒等指导下,编著《黄庭经》。后隐居河内阳洛山升仙成真人。升仙成真人后,她预知中原将大乱,便携带二子渡江辗转到南岳衡山继续修炼,成为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始祖,死时八十三岁。
上清派之初祖南岳夫人魏华存便是太平道干吉派的传人,居上虞太平山,既得《太平经》,又得丹鼎派鼻祖魏伯阳《参同契》三卷。据李渤《真系》云:魏华存授杨羲《太平经》、《参同契》、《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等,杨羲传许谧、许拥兄弟。许谧授子许黄民徒马郎、马罕等,辗转传至陆修静,陆修静传孙游岳,孙游岳传陶弘景。孙游岳遗命陶弘景接掌上清派大宗师之职,嘱咐他寻求上代祖师并收集遗佚民间的本教经典。陶弘景掌教后即上表辞官,归隐江苏茅山。为师守庐三年期满,下山决定完成其师遗命,当时江南道教宗师杜子恭裔孙杜京产,与其同门顾欢、孔稚圭等人在上虞太平山为其师褚伯玉守庐。陶弘景为之前往上虞。南齐武帝永明八年(490)秋,陶弘景到达始宁县东山书舍拜会顾欢,翌日晨,顾欢陪陶弘景去太平山。陶弘景便在干吉祖师墓庐旁住下。
一日,杜京产、顾欢邀请陶弘景到山下日门馆小聚。日门馆原为杜京产之师褚伯玉所营,馆内广种奇花异木,枝繁叶茂;馆周青山叠翠、溪流环绕、竹林茂密、摇曳多姿,馆中书声琅琅。杜京灿继承后有所扩建。席间杜请他留下墨宝,陶弘景欣然命笔,作《日门馆记》。现在碑已不传,文字也止残存以下几行:
日门馆者,东霞启晖,开岩引烛,以为名也。先是吴郡杜征君,声高两代,德贯四区,教义宣流,播乎数郡,拓宇太平之东,结架菁山之北,爰以此处幽奇,别就基构,栖集有道,多历世年。
二
从现在的绍兴去太平山大致有三条路:第一条我们姑且称之为“范蠡路”,那就是在百官镇坐开往陈溪方向的公交车(当然也可以自驾的),现在公路名叫“百悬线”,因为这条路在半路上有个范蠡庙,猜想是范蠡去太平山时路过宿夜的地方,早期或是驿店,后来改作了庙。第二条是到曹娥江边东山南首不远找下管溪或隐潭溪汇入曹娥江的河口,这二条溪是并流入曹娥江的,且都有沿溪公路,没有公交但可以骑行或自驾,在古代或有船或簰可坐。下管溪我们称它为“干吉路”(因为它的上游支流叫干溪),隐潭溪我们称它是“陶弘景路”,因为陶弘景从东山出发有可能是走这条水路先去一下煮炼村拜访葛仙翁遗址,且如果不走这条水路溪何以命之“隐潭”?谁叫他叫“华阳隐居”!
至于计然走的是哪条?不知道!不过比较之下走“范蠡路”的理由最大。我是从追随足迹,紧步后尘这个逻辑推理的!当然,我们现在是考察,需要反反复复去,所以都要走一走,而且不止走一遍。
三
那么,让我们先来说说“阳明路”吧。明正德八年,亦即公元1513年六月中旬,42岁的王阳明约同少时的塾师许璋,与弟子徐爱、王琥、蔡宗兖、朱节等从余姚故里出发作“浙东游学之行”。出发时为六人,到梁弄后加入了汪克章,但此后许璋、蔡宗兖、朱节、王琥、汪克章又相继退出。走完全程的仅王阳明与徐爱二人。徐爱的《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作了全程直录。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游学之旅!王阳明他们何以另辟蹊径不走上面三条路中的任何一条呢?因为他们是从余姚出发的!当时上虞的县城在丰惠,大家从余姚梁弄翻山到丰惠后就继续往南经下管到了陈溪。为什么他们选择去陈溪呢?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是:“吾远族居也,往焉。”(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
也就是说王阳明首先冲着陈溪是他的祖籍地而去的。其次我想可能与陈溪有太平山这个道家圣地有关,而道术不仅是王氏家学,他的塾师许璋更是上虞民间所传说的“三仙六奇人”之一。哪三仙?魏伯阳、葛洪、陶弘景是也!王阳明除了道教的家学渊源,还从小受许璋的这个人的启蒙,许璋曾教以奇门遁甲之术和阵法。
王阳明的祖籍地在陈溪乡虹溪村。这里已建成“王阳明先生祖居地陈列馆”,其中陈列了当地二位研究乡贤文化的陈海熊、王柏安专家排摸续编出的虹桥王氏谱系。
从这个谱系中我们知道了宋朝的时候有位叫王补之的出任过绍兴知府,卸任后携弟王辅之移居虹桥。后来王补之的曾孙王季又从虹桥迁到了余姚秘图山,王阳明就是王季的九代孙,王补之的十二代孙……
钓台山,《嘉泰会稽志》载陶弘景“尝乘槎钓于山下潭中”。《上虞县志校续》又补充:“陶弘景……邑南有象鼻洞,下有川曰钓川,常垂钓其上。”
双笋石在钓台山下。是二块天然巨岩,其全者高达30余米,残者据旧志载因遭雷击故只存半截。象鼻洞在钓台山半山腰,在这里,王阳明作诗《咏钓台石笋》:
云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
春去已无班箨落,雨余唯见碧苔封。
不随众卉生枝节,却笑繁花惹蝶蜂。
借使放梢成翠竹,等闲应得化虬龙。
钓台山又叫石笋山,山顶上造了个道观,塑了五尊石像,中间是老子,边上四位,一位计然,一位庄子,一位灵姑浮,一位范蠡。
从陈溪口向里行约一里是四柏庵,这里现属生畈村,村民都姓王,有“生畈十里王”之说,说起来也是王阳明的族人,于是王阳明等就在四柏庵族人家用餐,饭后在千年柏树下纳凉讲学。
据考查,陈溪乡生畈村的四柏庵就是陶弘景那时的日门馆。馆内的柏树相传还是陶弘景手植。这真是“陶弘景栽树,王阳明纳凉”。
从四柏庵溯溪行约十里便是虹桥村,这条溪流在他们到来之前叫“妲溪”。在溪上,众人“濯溪枕石”,畅所欲言,王琥联想到商纣王时的妲己,颇感不屑,提出改名“文溪”,王阳明同意他改名的倡议,但提出不如改名“龙溪”。最后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达溪——改其字不改其音。
在这里,一行人逗留了三天二晚。虹桥再往里行便是巽溪,现与虹桥合并称虹溪村。巽溪是达溪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响石山(又名书岩山),溪间巨石嶙峋,里人称之为“大石浪”,乃是世纪冰川遗迹。与覆卮山石浪传说是“仙人造桥”不同的是这里的石浪传说是“仙人赶猪”。沿溪形成诸如问石潭、三叠泉、梦雨潭、雪花潭等众多景点。
王阳明在巽溪村本欲上太平山,可惜未果。我到巽溪游完众潭之后便打听去太平山村的岭路,得知巽溪村有个小地名叫“太平山窠头”,仅几户人家,那里有个山口,翻过岭就是太平山村,全长也仅2公里许,步行30分钟即可……可惜了,太平山居然与王阳明失之交臂。
王阳明在巽溪这里确实也打听过去太平山的路,且还向族人问地价表示欲卜居。这时随行人只剩下了他和徐爱,但二人最终并不上太平山而是转而去了反方向的黑龙潭,领略了潭上的石林便继续前行到了山顶的隐地村。巽溪和隐地,两处地名八卦兮兮的道家味也都很浓。
隐地村也全是王氏族人(上宅支肇三房),一行人受到款待。遂夜宿于此,附近宗亲闻讯纷纷前来问候——这情况和味道多少有点晋太元中那个误入桃花源的渔夫。我们到隐地村,发现村里与虹桥村一样也有个“王阳明先生祖居地陈列馆”。
四
我们回头再来说说太平山。太平山古名唤作丹山,山名与道家炼丹有关,后来成书《太平经》,地位就更高了。不知为什么王阳明站在巽溪上“欲上太平山未果”。可惜了太平山,也可惜了王阳明。
如果从巽溪村到太平山村去,传统有一条从太平山窠头(属于巽溪村的小村落)翻越不高的一条岭,只是如今过岭的人已经很少了。我的体验是岭路开头还可以,到了后来竟至无路可循,只能强行认定丫口硬闯。
我在太平山窠头问路的时候,听那里的山人说,已有规划打算打通这条岭路……估计不久的将来可以驾车通过了。
五
太平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东晋以来太平山游历的名士有:孙绰、谢灵运、孔稚圭、陶弘景、孟郊、刘长卿、丘丹、陆游……他们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些诗文现在就一一高挂在村文化长廊上。但这些人只是走过路过,唯一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叫郑三俊的名士。
郑三俊(1574-1659)是明直隶建德人(今安徽石台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初年(约1621年),魏忠贤想拉拢郑三俊,郑三俊逃避,自此于1625年归隐太平山。他不是上虞人,选择离家遥远的太平山纯粹是仰慕其道家文化!魏忠贤被肃清后,郑三俊一度应召出山回朝,官拜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加太子少保,崇祯十六年(1643),郑三俊向崇祯皇帝乞老。于是他再次归隐太平山,直至85岁离世。他在太平山的住所叫“一品堂”,死后所立牌坊题为“林下一人”。一者道也,一人意为道人,也即半仙之意。
太平山这么多诗文,最值得一说的是孔稚圭《游太平山》诗和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因为此二篇均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一地有二篇入选语文教科书,这个现象可能是全国唯一吧!孔稚圭的《游太平山》诗曰: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文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
太平山村民金姓占大多数,约占全村人口的七成。另有一部分姓张、王、徐、姚。其中王氏不成气候,这可能是与当年王阳明放弃去太平山的原因有关吧。
从村口观音堂拾级,过去是金家新祠堂。1941年,上虞县城沦陷,县政府自县城丰惠退至太平山村,金家新祠堂、一品堂等被征为临时办公地,年底,日军从巽溪方向越岭而至,放火焚烧县政府,金家新祠堂就这样毁于一旦,一品堂却被村民冒死救了下来……
七
太平山最早的名人是计然,他在此隐修、炼丹、弈棋,期间先后收灵姑浮、范蠡等为徒。离开越国后还著有《文子》一书。太平山顶的棋盘岩,民间则传说这曾是神仙下棋的地方。
据说,从前村里有一位老太公去棋盘岩斫柴,累了想到棋盘岩去休息一下,看到两位老翁正坐着下棋,棋盘的旁边放着几个硕大的桃子。老太公便放下柴刀、柴、绳和冲扛走了过去,这时一个老翁:“我看你有些劳累,不妨在此一歇。”老太公听了下棋老翁的话,便凑上前去旁观,还一边啃着老翁给的大桃子。下了几局棋之后,天将傍晚,老太公这才意识到该下山回家了,忙去拿柴刀、柴绳和冲扛,却发现柴刀已生锈,木柄已腐朽……回到村里,除了村边的溪滩和村里的河卵石路,一切都变得生疏了,找不到一个认识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双双陌生的目光——老太公大惑。其实,他在山上的这一天,山下已经过去了百年。
这个故事很明显是抄袭了“烂柯山”这个母题。从太平山脚下去棋盘岩,传说的老路叫“丹山古道”——现在已当作一个旅游景点在打造了。
八
我们正要从那山道上山,却见对面来个农人,便上前问路期望他的确认,不曾想农人说,这条丹山古道开始时是有礓礤档,但走着走着路就隐没了,你们肯定会迷路的。于是,在他建议下我们跟他走……随他走到一个路口时,他说从这里上去就是棋盘岩了。
原来,他指的这路是采石场运石头开出来的简易公路,一直通到棋盘岩。我们听从他的意见从这里上山,一直走到了叫棋盘岩的地方,棋盘岩已经被他们炸掉了,而采石场也被他们遗弃了——现场只留下2个工棚,一个住宿,一个食堂,分别在路的两边,但里面早已人去楼空,工棚内外全是被遗弃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一辆摩托车。
再想往上走发现路被大石堵了,需要爬过去,这让我联想到覆卮山和巽溪的“石浪”。棋盘岩采石场尽管已被遗弃,但气势很大,虽然已无任何文化痕迹,但盘桓之余我认为可以改为攀岩的……
这里的旅游设施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我们的饭是在陈溪集市上吃的,饭后登石笋山。在山顶上还看到了老子、庄子、计然、干吉(当地写的是于吉)等人的石雕像。
部分粉丝留言
章惠忠(阿忠):
师友钧德兄的大作真是不发则已,发则动人!从文中足可见其对地方文史知识所掌握之丰富也!
阿盛(沈锡盛):
看了此文,有一种也想前去一游的冲动。
红色小绍兴:
这些年"王阳明"热感觉到有点冷下去了,与这些文章发得少也有关吧。
换位思考:
有机会得去看一看,不错呵!
谢康良:
居然错过了这么多的人文轨迹古迹好地方,看来不能拉下探寻游的步伐。以游寄古。
傅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