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最讨人厌的事情可能是时差。往东旅行的人比往西旅行的人更容易受到时差的影响。科学家最近设计了一个模型,模拟人体内专门计时的细胞,用数学方法解释为什么从西向东旅行会更难适应时差。这项研究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如何应对时差。
在人脑的深处,有一个叫做下丘脑的部位,人体的内在时钟就在这里。大约每隔24小时,这些特殊的节律调节细胞会同步一次,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出信号,告知身体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然而,当我们跨越多个时区,细胞的节律就被打乱了。因此,我们会感到时差的影响。
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米歇尔‧葛文参与了建构这套模型的研究工作。葛文表示,人体内大部分内在时钟都稍微慢些,在没有持续稳定的光线信号时,体内的节律细胞就会想让一天变得更长一些。因此,向西旅行导致一天的长度变长时,会比向东旅行导致一天长度变短时更容易适应。
要解决时差问题,你可以尽快让体内时钟调整到与目的地的时间同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模型,考虑到了节律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光线强度、跨时区的多寡,以及体内时钟的特性。他们希望这个模型可以提供一个简洁的方式,来解释正常人的身体如何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调整时差。
这个模型证实了向西飞行导致的时差会比向东飞行更容易克服。但有时,跨度大的时差反而会比差距较小的时差更容易适应。
根据这个模型,在没有额外努力的情况下,要把向西跨越了9个时区的旅程造成的时差倒过来,需要大约8天的时间。但是要是向东跨越同样多的时区,要想倒时差就得花至少13天。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你的身体在试着适应不同地方的新光线信号时也很困难。模型还显示,短于12小时的向东行程,会比花费相同时间的向西行程更令人不适。
时差的影响程度最终还取决于你是早起的鸟儿还是夜猫子,大部分人都有点爱熬夜。如果你要进行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比如从纽约到莫斯科,而你希望快点适应新时区的生物钟,“你就要尽快去体验与新时区作息相符的外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