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市民在白塔西路“荷花市集”选购荷花,乐享夏日幽幽荷香。 张锋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半池荷韵,一城清雅。
赶在清晨5点前,采莲人用湿毛巾将沾着露珠的荷花、荷叶、莲蓬包好装入竹筐,或乘早班车或蹬三轮车,匆匆涌入苏州古城。晨曦初露,白塔西路人声渐起,大量市民和游客涌入170多米长的“荷花市集”。“荷花10元3枝,莲蓬10元4个,早上现摘的,都来瞧一瞧哩!”摊主李惠芬一声热情的吆喝,吸引不少人围聚过来,蹲在摊位前仔细挑选。
“如果需要拍照,早上阳光洒落花街最出片,记得带上小风扇。”“可以乘坐‘荷’日君来赏荷专线,串联多个古城特色场景。”……今年夏天,苏州市姑苏区的“荷花市集”在微博、小红书等各大网络平台上“火了”,打造了现象级文旅热点,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为“荷”而来,在千年姑苏古城中寻觅“夏日限定”的江南诗意。
宋代《吴郡志》记载:“六月荷花市,阊门至枫桥舟楫不绝。”在历史长河中,种荷、赏荷、采荷、卖荷早已成为苏州人的风雅习俗,如今又成为“花样经济”的代名词。“荷花每天能卖上百把,莲蓬更是供不应求。”白塔西路的花商王老板一边整理花束一边介绍。自今年6月荷花上市以来,随着“荷花市集”在网上爆火,销量逐日攀升,周末更是平时的3倍之多。
这朵水中芙蓉,正为姑苏文旅消费市场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白塔西路上,贩荷摊点从十几个猛增至近百个,日均人流激增近万人次,每天垃圾清运量达七八十桶。“这个点位一天产生的垃圾量要赶上一个社区产生的垃圾量,人流、车流多了之后,交通的压力也很大。”姑苏区拙政园片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玉昌表示。为了让“荷花市集”从“网红”到“长红”,众多部门正在参与谋划研究,争取后期出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案,让市集更加规范有序。
“荷花热”绝非偶然,其背后凝聚着众人的智慧。近年来,苏州市姑苏区依托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制定了《姑苏区花卉经济发展一年行动计划》,精心打造“荷花经济”产业链,从单纯的赏花购花,延伸到文化体验、餐饮住宿、城市漫步等多个消费场景,形成了完整的消费生态,以“一朵花”激活“一座城”。
8月17日恰逢农历六月廿四,正是《清嘉录》记载的民俗“荷花生日”。走进苏南花卉中心,伴随着丝竹悠扬、荷香氤氲,“荷诞日”主题文化活动吸引了旺盛人气——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用荷花、荷叶制作传统工艺品;年轻人身着华美汉服,体验传统荷韵文化;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捕捉阳光下芙蓉绽放的瞬间……深度的文化挖掘,让传统的赏花活动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江南生活体验。
而观前花汇·荷花市集推出的Citywalk打卡路线,则巧妙地将散落在古城内的赏荷点、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铺串联起来,让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增加了2-3小时,大幅带动了周边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其中,“来观前街买‘壹鹿荷香’文创包”成为众多游客的必选项。它以原创IP“平江鹿”为设计灵感,将可爱小鹿与荷花元素巧妙融合。两款主打设计尤其吸睛,撑伞小鹿犹如在荷塘边赏景,衣袂翩跹的戏服小鹿宛若从昆曲舞台踏莲而来,纯手工缝制的细腻质感里,每一处针脚都藏着匠人对江南意趣的用心雕琢。
莲香芬芳,“荷味”悠长。姑苏区联动部分餐饮店,推出三条荷花宴赏味美食线,为游客量身定制“好玩好味”的游览体验。其中由南园宾馆精心打造的“荷风四面”主题夏宴,将清雅与诗意融入佳肴之中——荷花酥的层层酥皮如花瓣舒展,露出内里的豆沙馅,只一口便仿佛尝到江南的精致;瓷碗里盛着一汪碧色,鲜活的“莲蓬”由鱼茸、蛋清、菠菜和豌豆等材料巧妙制成……每道菜都诠释了花卉文化与时令美食的奇妙交织。
为持续放大荷花经济效应,姑苏区近日发放50万元数字人民币文旅消费券,可用于赏荷、购花、餐饮、文创等消费场景。这种精准的数字消费刺激手段,不仅直接拉动了消费,还积累了宝贵的消费数据,为未来文旅营销提供了数据支撑。“下一步,我们想不断扩大花卉经济的效应,深挖文商旅融合资源,打造更多的文商旅品牌,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姑苏古城打卡,助推花卉经济从‘花开一季’扩大到‘花开四季’。”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副主任杜琴介绍。
花卉经济,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这朵穿越古今的荷花,不仅绽放于夏日的池塘,也盛开在姑苏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中。它印证了传统文化如何作为新经济引擎的“动力源泉”——唯有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消费文旅体验,才能使“网红”变“长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持久城市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