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8日电(记者哈丽娜)在内蒙古广袤土地上,一条承载着千年商脉与文化记忆的古道——万里茶道,正穿越历史尘埃,以文旅融合的新姿态重现光彩。
作为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重头戏之一,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代表参会。
8月26日下午举办的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哈丽娜 摄
万里茶道起始于17世纪,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1.3万公里,纵贯中俄蒙三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内蒙古境内,这条茶道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多伦诺尔(今多伦县)等地成为关键节点。中外商人在此汇聚,驼铃声响彻草原,见证着茶叶、丝绸、皮毛等货物的贸易往来。
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与核心通道,内蒙古不仅留存着茶商驼队的历史印记,而且将这份遗产转化为文旅发展的生动故事。
走进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盛魁博物馆集群的院落,青砖黛瓦的古朴建筑将游客拉回那个年代。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依据大盛魁商号历史原貌及万里茶道文化脉络建造,有马头琴博物馆、永盛钱币博物馆、茶博物馆、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展馆。”内蒙古天睿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玉泉区文旅推荐官尤琨说。
中俄蒙“万里茶道”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盛魁。新华社发
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内,泛黄的账本、带着磨损痕迹的特制驼鞍、边角斑驳的茶箱静静陈列,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过往。来自北京的游客张萌正对着一本清代账本拍照,“我是做历史研究的,这次专门来内蒙古探访万里茶道遗迹。看到这些账本上的数字,能想象出当年大盛魁做跨国贸易的规模,从山西右玉杀虎口起家,迁到呼和浩特后发展得这么好,太不容易了。”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地处长城沿线,蒙晋冀交汇之地,因万里茶道而兴起,曾是驼铃悠扬、商贾云集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
如今,这座沉淀着茶道基因的古镇,正通过修缮活化古迹、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百年商道记忆重新“活”起来。
在隆盛庄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明清风格商铺错落有致,不少门楣上还保留着“晋通商行”“聚义驼栈”等老商号的印记。古镇的“晋蒙民俗馆”里,热闹劲儿更足。来自山西大同的游客王丽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隆盛庄茶点”,揉面、包馅、压模,动作有模有样。
这是2024年7月脑阁表演队伍行进在隆盛庄街道上。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茶点是当年茶商们赶路时带的干粮,用面粉、胡麻油、糖做的,耐放还顶饿。”传承人刘巧珍一边指导,一边介绍,“现在我们把配料改良了,口感更适合游客,不少人尝过都要买几盒带回去。”
隆盛庄的蜕变,不仅在于古迹的修缮,更在于“茶道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镇里的老粮仓被改造成“茶道文创园”,原本存放粮食的库房,如今摆放着以驼队、茶箱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驼铃造型的钥匙扣、印有茶道地图的丝巾、复刻商号印章的笔记本,每一件都透着浓浓的古镇特色。
丰镇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薛韬说,如今的隆盛庄不是只存于记忆中的“茶道旧地”,它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让砖茶香气、驼铃回响、当地民俗重新汇聚,吸引着周边地区的游客,也成为乌兰察布市文旅版图上的一张新名片。
上一篇:雨京记:2024夏日的液态北京
下一篇:高层小区楼下防噪音游乐设施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