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8月12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海韵乡情·乡旅转型”调研队前往福清市三山镇,开展 “福清市三山镇沿海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现状”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员深化认识了乡村原生态景观与淳朴民风,搜集到问卷及图片等资料,更加明晰了沿海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本次问卷数据搜集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上通过问卷星分发,电话访谈,并且整理录音与访谈文本,最终获得有效资料。在实践过程中,队员首先前往三山镇的嘉儒村,走进当地居民家中去获取问卷与访谈资料。与此同时,实践队员考察了三山镇的东龙湾花蛤小镇和“海11”滨海栈道两大景点,并且进行问卷分发和一对一访谈,最终收集300余份问卷资料及30余人的访谈文字记录。
实地调研:用身体感知文旅转型
基于调研发现,东龙湾花蛤小镇,三山镇及其公司以“海水温泉 花蛤小镇”“康养型温泉”为宣传口号。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该景点中的海水温泉及其他特色项目,了解到了当地温泉作为“优质珍稀温泉”的特别之处。通过与工作人员以及游客交流发现,由于三山镇目前仍处于文旅转型的初期阶段,东龙湾花蛤小镇主要承接的是部分散客及公司团建项目。
“海11”滨海栈道是沿三山镇北部沿海分布的一条长11千米的滨海栈道,沿线海洋风光出众,目前游客较为稀少,主要集中在几片野生滩涂周围。实践队员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到,大部分前来游玩的游客是本身祖籍在三山镇的在外务工人员,主要是暑期带小孩前来体验赶海的乐趣。可见,目前旅游吸引力尚不足。
一对一访谈:从言语中找寻乡村振兴
本次调研涵盖了青壮年、中老年等多年龄群体。调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沟通障碍。因为大部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以福清方言话偏多,并且语速偏快,千人千调,因而需要请本地朋友协助翻译,或者调研员再三确认对方是否理解调研内容。
与当地青壮年居民交流发现,其中有3位是疫情前在一线城市进行工作,疫情后回到三山镇进行长时间定居。询问返乡的原因时,总体出现四个关键词 “经济储蓄充足”“身心疲惫”“孩子已经工作”和“家中老人需要赡养”。当实践队员提及对于三山镇目前旅游发展状况时,大部分表示了解但是并未参与其中,其一是目前三山镇北翼的主要景点偏少,企业需要人才数量少,能够提供的岗位的薪资与他们预期不一致;其二是他们并没有相关从业经验,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另外,受访者表示对三山镇的旅游转型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与周边地区并没有突出特点,很难做出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通过与中老年群体居民的交流访谈了解到,该群体对三山镇目前正在开展的文旅转型知之甚少,不过大部分老人因为长时间居住在三山镇因此也能表述出一些表象的变化,例如“从嘉儒村到三山镇的路没有那么坑坑洼洼了”“我知道沁前村那边修了个温泉酒店”“海边修了条路逢年过节去祭拜更加方便”之类的发现;大部分中老年人表示如果三山镇成功进行文旅转型后,能够带动当地居民挣更多的钱,让在外地务工的家人常住在三山镇,那就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好工程。
除此之外,实践队员在走访过程中还与8位当地未成年人进行交流,询问其对三山镇发展旅游实现旅游转型的相关看法。其中有5位表示“如果这个旅游转型能够提供工作让爸爸妈妈回来常陪着他们,他们会对这项工作充满期盼”。群体由于年龄尚小,目前对这些概念没有准确认知,但是其对其中部分现象仍可以用质朴的话语进行描述,例如“海边的话我和几个同学常约着去抓螃蟹,好像那边的陌生人会比较多”。表达了对于家乡发展的期盼。
两昼山海,一步千年。实践队将问卷化作舟,以真心为楫,将步伐迈进乡村田野之中,在质朴中发现乡村振兴的真谛,在民心民盼中寻找文旅转型的方向。身为新时代地理学子,实践队队员将继续学习研究文旅转型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实践调研获得的感性认知转成能够支撑理论研究的理性认知,让青年智慧在文旅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成为独特的闪光点。
图文 | “海韵乡情·乡旅转型”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