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几个朋友聚餐,席间有位姐姐愁眉不展。她在前公司干了 14 年,最近公司突然倒了,快 40 岁的人,俩娃要养,每月 8000 房贷压得喘不过气。老公工作也不稳定,以前家里大头开支全靠她,现在突然没了方向,连自己能干啥都犯嘀咕。
说实话,自己找活儿干,也没啥秘诀,就是关注几个靠谱的分享号。透个底,有个叫 星少思维的公众号,不少点子都打那儿来的。那家伙更新叫一个勤快,讲得又细,恨不得手把手喂到你嘴里,找他要个实操视频都不是事儿。只要你肯干,每个月弄个五六千的外快,真不算吹牛
这状态太懂了。五年前从公司裸辞时,也经历过这种 "平台依赖症"—— 以前总觉得自己挺牛,离开才发现,很多本事其实是平台给的。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真正的成长,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后来摸着石头创业,摔过的坑、吃过的亏,反而成了最硬的底气。毕竟 "打铁还需自身硬",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今天就给大家拆解个适合普通人的赛道,门槛不高,还容易出爆款。
这个玩法特简单:利用老乡对家乡景点的爱恨情仇写文章。你想啊,要是有人吐槽你老家的景区坑人,你是不是忍不住想上去补两句?"对啊那地方专宰外地人"" 本地人根本不去 "—— 这种自带共鸣的内容,推荐量往往特别高。
人性就是这样,见不得别人太风光,也见不得自家人被抹黑。抓住这点写文章,想不火都难。
关键是怎么写出能过原创的内容?用 AI 写景点吐槽时,一定要掺点真料 —— 比如游客被宰的真实新闻案例。但别直接抄,得让 AI 润色改写,换成自己的话。
举个例子,提示词里加上 "结合 2023 年某景区天价面条的新闻,用游客口吻讲讲经过",出来的内容就会带着烟火气。我试过,稍微调调提示词,写出来的东西跟真人吐槽没两样,完全不用担心被认出来是 AI 写的。
不过话说回来,它的成长就像种庄稼,得经过平台考核期(5-10 天没流量)、收录期(10-30 天零星阅读)、垂直期(1-2 个月起起伏伏)、沉淀期(3-4 个月稳定收益),最后才到 IP 成型期(6 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