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6月,广东月均常驻人员1.15亿,月均流动人员5063.8万;月均入境规模498.6万人次,月均出境规模521.7万人次;96个重点产业转移园月均常驻人员127.3万,同比上升4.3万——这些基于通信运营商的大数据统计,共同绘制出一张立体化的“信号图谱”。这张图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让抽象的经济规律变得可视可感,不仅是广东经济运行的实时镜像,更是解码广东经济未来发展的“数字密码”。
“信号图谱”上的流动轨迹,描摹出经济血脉的活力走向。月均1.15亿常驻人员、5063.8万流动人员编织的密集网络,是广东人才“强磁场”的生动注脚。从6月的数据上看,广州、深圳、东莞3个地市流动人员2134.4万,占全省流动人员近半,这是人才流动与产业聚集的生动图景。端午假期期间2321万人次游客涌入南粤,省际游客与境外游客占比近两成,深圳、广州承接了全省35.6%的游客洪流,这是“活力广东 时尚湾区”品牌吸引力的真实写照。这些流动信号交织成网,记录的不仅是人口迁徙轨迹,更是广东经济活力的核心坐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信号图谱”上的连接密度,拓展着发展空间的未来维度。从6月的数据上看,广东96个重点产业转移园月均常驻人员135.6万,同比上升15.2万,增幅12.7%。其中,常驻人员规模前三分别为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10.1万、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9.4万、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5.2万。当信号定位显示人才流向与产业升级同频,技术工人日益从“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地面到空中,连接广度在拓展,通信能力的深度也在升级。当格力工厂的机械臂在5G-A加持下实现秒级响应,当高铁旅客在时速300公里的列车中无缝在线办公,当无人机穿梭楼宇间实现最快5分钟配送,通信网络正从后台走向前台,悄然完成“数字基建”向“数字生产力”的跨越。
从流动轨迹的活力奔涌到连接密度的空间拓展,“信号图谱”不仅仅在记录广东,更在创造广东。在这张不断生长的数字网格上,每个信号都是广东经济未来发展的路标:它闪烁在人口流动与数字技术的化学反应里,也跳跃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的共振效应中。读懂这些信号,便看清了南粤大地驶向高质量发展的航向。
文|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