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部,境内由碟形洼地、碟缘高地、江口沙洲三类地貌组成。隋朝,上海境域属昆山县、吴县、盐官县管辖。唐代,上海地区大部分涨露成陆,分属苏州华亭县、昆山县。北宋,华亭县始设“上海务”,形成“上海镇”,分属华亭县和嘉定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元代,升华亭县为华亭府,在崇明沙置崇明州,建立“上海县”,华亭、上海2县归松江府管辖,上海地区州府建置还有嘉定州、崇明州。
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明末,上海地区行政建置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嘉定、崇明2县,上海县城号称“小苏州”。直至清末,上海归江苏省的松江管辖。那么,上海是怎样脱离江苏,开启直辖大都市的进程的呢?这一跨越近百年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一、近代开埠与行政割裂(1843-1927)
1843年《南京条约》后上海开埠,英、法、美相继设立租界(后合并为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租界形成“国中之国”,拥有独立司法、税收和行政权,与上海县衙(隶属江苏松江府)形成二元管理结构。
至19世纪末,上海已成远东第一大港。1910年代,外贸占全国一半以上,1920年代,近代工业占全国70%。当时,江苏督抚管辖南市、闸北的华界,租界由工部局自治,海关受控于列强。行政管理碎片化,这种割裂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二、民国特别市创设(1927-1949)
1927年北伐后,国民政府为打破和削弱地方军阀对上海的控制,于7月7日颁布《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宣布上海脱离江苏省,直隶中央政府,首任市长黄郛。黄郛是蒋的铁杆把兄弟,可见蒋对上海的重视。
上海特别市成立时接收原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面积494平方公里,也就是现在市区核心城区。特别市试图整合华界,设立沪南、闸北等17区,但租界仍独立存在。1930年改称“上海市”,法律地位明确,却因抗战爆发未能完全实施统一治理。
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将上海伪政府辖区扩至周边10县,但此举不被国民政府承认。
三、新中国定鼎直辖市(1949-1958)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共延续其直辖地位,首任市长陈毅,辖区恢复至1927年范围。当时,上海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1/4,极具战略价值。延续直辖,乃从军事与经济双重考量,避免江苏一省独大,强化中央调度能力。
1949年,上海人口502万,5倍于南京的100万,拥有全国1/3外贸、1/2轮船吨位。庞杂的棚户区改造、劳资纠纷等城市问题远超省级政府经验范畴。
为保障上海城市供给,国务院分别于1958年1月和11月将江苏的嘉定、宝山、上海(县)和松江、金山等7县,两次共10县划入上海。此举体现计划经济下“以农支工”政策。
至此,上海面积达6,340km²,奠定现代版图,江苏不但失去上海及10个县,并失去长江口主导权。江苏在漕运时代的核心城市(苏州、松江)也纳入上海辐射圈。苏州调侃:当年我罩的小弟,现在叫我“环沪”?
上海与江苏由依附从属变为平行竞争关系,经济结构根本性差异。1950年,上海工业占比47.1%,产业工人百万,而江苏农业占比75%以上,城乡二元明显。上海税收曾被调拨补江苏农村。
上海获得完整发展自主权,1980年代GDP跃居全国第一,1990年浦东开发依托直辖地位突破政策限制。江苏因上海脱离而失去出海口,转向沿江开发,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实质是“去上海化”的产业自立。
1982年国务院确立“上海经济区”(含江浙沪),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行政壁垒逐步消解。江苏在受上海辐射中协同发展。2023年,由上海向江苏疏解企业超3000家。上海虹桥42%客流来自苏州,苏州太仓港分流上海15%货量。上海与江苏关系紧密。
经济枢纽必然突破省域框架,超大城市需匹配超地方治理权。上海脱离江苏绝非简单行政切割,而是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空间投射,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必要且有益的!
江苏加上海,能超过广东加港澳的GDP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