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实践团在曼飞龙村采访飞龙塔乐队。
北大实践团采访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53101艇艇长谭建华。
飞越泱泱大地,抵达云岭高原。7月11日至16日,北京大学202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实践团走进昆明、西双版纳等地,围绕“兴边富民”主题,从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等方向开展媒体采风活动,锤炼作为国际传播后备力量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燕园课堂到边境一线,大家学有所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新视角,看兴边富民
午后的昆明国际花拍中心,电子钟滚动着花品信息,经纪人紧盯屏幕抢拍竞价;斗南花市里,鲜花堆成彩色山峦,转运车穿梭其间,甜香漫溢每个角落。
负责拍摄空镜的袁泽豪介绍:“我们关注斗南花市的运营策略、文旅发展与国际地位。从花店到采购、运输的完整链条,让我直观看到成熟产业链如何让云南花卉走向世界。”
“降价式拍卖太新奇了,颠覆认知!”王若暄惊叹于现场的高效有序。对比北京拼团鲜花的溢价,她深有感触:“一朵花从斗南到全国,背后是完善的流通网络。这不仅让更多人享受鲜花的美好,更带动产地就业、物流发展,正是兴边富民在产业链上的生动体现。”
杨泽欣边展示新买的咖啡手串、草头娃娃边说:“我最想突出云南人如何用热情与智慧,让一朵鲜花长成充满生命力的事业。”摊主编织和赠送的鲜花手链,更让她触摸到这份事业里的暖意。
中老铁路D87次动车向着磨憨口岸疾驰,实践团成员随车跟拍。镜头里,列车服务的暖心细节与铁路工作人员的专业值守,共同勾勒出这条跨境动脉的日常。
首次担任英语出镜主播的庄典,前一晚反复打磨口播词。“今天采访了老挝、印度、日本等多国旅客,”她细数着故事,“有人因铁路缩短了上学路,有人靠它拓展了生意圈。”在她看来,中老铁路不只是交通纽带,更是流动的文化桥梁——便捷的不仅是人员往来,更有不同文明的相互看见与理解。
在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实践团成员围坐桌前,接连抛出问题:“如何为老挝学生定制教学内容?实训课程怎样对接就业需求?毕业生去向如何?”他们细细记录着中老职业教育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和依腊金登老师的对话,让我读懂了教育里的深情。”负责主采的连一格回忆,起初内敛的依老师,一翻到学生毕业照便打开了话匣子,说着说着红了眼眶——依老师记得每个人的名字,就盼着他们过得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一刻,连一格忽然明白:边境一隅的讲台虽小,背后却站着整个学校团队,乃至中老携手的力量。“这种人与人的链接太动人了——微小的坚守,竟能延展出如此温暖的世界。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去挖掘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
“采访主题就叫‘湄公河行动’!”踏上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的执法艇,吴滟鹏难掩兴奋。当天,实践团随艇从景哈警务码头行至景洪,模拟体验了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我们打算用慢镜头捕捉队员执勤瞬间,定格他们的专业与风采;用数字海报的形式,回望巡逻执法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吴滟鹏说。
沈钰佳与53101艇艇长谭建华长谈,计划写一篇人物深度报道。“谭艇长被人称作‘湄公河活地图’。他凭借自己二十多年的行船经验,手绘《湄公河航行参考图》,太让人触动了。”在沈钰佳看来,以谭建华为代表的中国警察,正用奉献与坚守为澜湄航道筑牢安全屏障——正因这份守护,沿岸百姓的日子才过得踏实安稳,流域的安宁与繁荣才有了最坚实的底气。
新体验,享魅力云南
兴边富民的实践,滋养着西双版纳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让云南的魅力愈发鲜活。
步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雨林葱茏间,“绞杀现象”“大板根”等独特景观里藏着生命的奥秘。实践团认识了7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者,听他们聊科研议题与挑战,更感受到全球青年在生态保护上的协同共识。
“这座植物园既孕育着热带生物的多样性,也承载着全球生态科研的共创共享。”翟天旸感慨,“无数科学家守护的‘科学绿岛’,正以浪漫又严谨的姿态深化科普与国际合作——每个到访者,都能带走对自然的独特思索。”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里,奇花异果引得惊叹连连。“我们带着小象、绿孔雀等版纳IP玩偶,在花丛间拍了打卡图。”组长杨奕萌说,他们还计划在推文里加入问答互动,科普澜湄国家的国花知识。“北方孩子哪见过这么多神奇植物!”杨奕萌感慨,这片绚烂天地,让她触摸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脉动,也看到生态保护如何让“绿色”成为澜湄流域的共同底色。
“下次想做跨文化专题——云南与东南亚多国一衣带水、同根同源。我想借云南与周边国家接壤的优势,做跨国采访,听听生活在不同国家同源民族的故事。”杨奕萌满怀期待地说。
绿色是西双版纳生态的底色,彩色则是傣族边境村落的灵魂。
中缅边境的勐龙镇曼勒美术村,村民自发绘制的壁画让村道成了画廊。吴仪指着其中一幅说:“我最喜欢这幅画。看,大眼睛女孩背后的大树化作她的头发,傣族元素、现代艺术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这正是傣族人的日常状态,自然是他们美丽生活的一部分。”
曼飞龙村的歌声里藏着另一种色彩。实践团摄制了本土飞龙塔乐队的专访,原生态的傣语演唱混着葫芦丝、象脚鼓的韵律,让拍摄组的李敏卿直呼特别:“傣族青年用歌声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鲜活方式,也为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
康奕凡拜访了傣族慢轮制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玉南恩,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了拉布布造型傣陶,并录制法语Vlog,观察到村里家家户户都用傣陶装点生活。“即便受现代工业技术冲击,玉老师仍坚持慢轮制陶,通过成立传习团队、推动技艺进校园,让这项非遗活态传承。”她笑着说,“玉老师把每个学徒都当自己的孩子,我在云南也多收获了一份温情。”
此次云南之行,同学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更真切地感受到兴边富民的重量和给边疆地区带来的变化。(云南日报 记者郭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