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口,三年内竟疯狂七次抛售自家上市公司股份,累计套现超20亿。
持股大户尤二姐套现 7 亿后,火速奔赴美国,甚至现身美国总统就职仪式,身后那面美国国旗格外刺眼。
曾信誓旦旦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承诺报效祖国,如今却这般行径,所谓“报效”竟如此不堪?
这个家族企业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又是怎样一步步成功套现的?
«——【·背弃的誓言·】——»
1995 年,传统外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迫在眉睫。尤家创始人尤老爷子决定把外贸公司交给大女儿尤玉仙。
当时的宗族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不出意外的遭到亲友强烈反对。但尤老爷子力排众议:
“打仗不分男女,搞企业更要能者居之!”
尤玉仙直接 “扑通”一声跪下,向父亲保证,一定会把公司做大做强,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她说这话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家业最后就是葬送在自己手中,甚至连带着家族所有人一起,做出了那个“背弃祖宗的决定”。
当年尤玉仙接过接力棒后,和妹妹尤丽娟一头扎进市场调研里。一番折腾后,姐俩盯上了印刷业。
1999 年,在当地一位商人的推荐下,她们一咬牙,花重金从日本引进一套高精尖的印刷设备。
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大部分印刷厂用的都是普通设备,一台 30 万元的印刷机都算昂贵的了,可尤家姐妹引进的设备,价值高达 2000 万!
这消息一传出,整个行业都惊掉了下巴,都觉得这姐俩太疯狂。
但巧的是200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作为国家级项目,对人口普查表格的印刷需求堪称海量,吸引了全国各地印刷企业虎视眈眈。
当时,鸿博印刷在众多竞争者中毫不起眼,可就因为那批价值千万的机器,做出的表格轻松达到了 0.01 毫米误差的精准度。
其他企业的产品在精度上根本没法和鸿博比,就这样,鸿博印刷一路 “杀” 出重围,成功拿下了这笔大订单。
从那以后,鸿博印刷的业务逐步拓展,成了银行、中国体育彩票、中国福利彩票等单位的定点印刷企业,迅速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最鼎盛时期,鸿博印刷在彩票印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 65% 以上,每年仅彩票印刷业务的营收就能达到数亿元,江湖人称“彩票印刷界的富士康”。
赚到了钱,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后,尤玉仙、尤丽娟姐妹俩请来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机构的专业人士,决心把公司推向资本市场。
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与改制,2008 年 5 月,鸿博股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募资 12 亿。
改制后,尤家一大家子 7 口人,成了鸿博股份的大股东,合计占股比例高达 70%,鸿博股份也彻彻底底成了一家家族企业。
然而,上市敲钟的辉煌背后,暗流早已涌动。
«——【·收割开始·】——»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传统票据市场,鸿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蚕食。2014年,公司营收虽增至8.6亿元,但扣非净利润暴跌至2300万元,净利率仅剩2.7%。
尤玉仙开始病急乱投医,先是2017年豪掷5.36亿元收购手游公司手心游戏,结果因估值分歧和资金链问题流产;
接着又盯上通信行业,计划以10.8-13亿元收购弗兰德科技75%股权,但最终缩水至3.45亿元收购30%,还被市场质疑“乱搞”。
两次跨界失败让鸿博元气大伤,2018年财报显示,营收同比暴跌23.49%,净利润缩水64.1%,扣非净利润首次亏损。
眼看大厦将倾,尤家人不是想着力挽狂澜,而是默契地开启了“金蝉脱壳”计划——减持套现。
2011年,妹妹尤雪仙以63万元的小额套现拉开序幕。
姐姐尤丽娟紧随其后,2014年以20.46元/股高位减持1133万股,套现2.32亿元;2021年再以1.5亿元转让5.62%股份,个人累计套现超7亿元,堪称“套现女王”。
最绝的是2019年的两笔股权转让——尤氏家族将14.3%的持股拆分为两笔交易,分别转让给成立不足百天的寓泰控股与辉熠贸易,仅凭这两笔闪电般的股权转让,便狂揽11.13亿元现金入袋。
2021年后,他们甚至通过司法扣划完成清仓,彻底退出股东名单,留下17万散户成了“接盘侠”。
讽刺的是,这场套现大戏在法律上几乎无懈可击。
尤家每次减持都掐准时间点,在季报、年报披露前发布计划,利用大宗交易的信息滞后性完美退场。
«——【·留下一地烂摊子·】——»
2022年春节刚过,成功套现7亿元的尤丽娟便高调现身美国,在国会山前与星条旗合影,配文“新的开始”。
尤氏家族离场后,鸿博股份的烂摊子愈发难看。2022年,公司斥巨资布局AI算力租赁业务,宣称与英伟达达成“深度合作”,股价一度暴涨500%,市值飙升175亿元。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又一场“镀金”游戏,所谓的算力业务至今未见分文收益。
财报显示,鸿博已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净利润-5444万元,2024年一季度股东户数却暴增6倍至17万人。
散户天真地以为能搭上AI东风,殊不知自己只是资本游戏的最后一棒。
此时,鸿博股份已沦为无实控人的“散户乐园”,传统印刷业务日渐式微,AI转型镜花水月,而鸿博仍坚称“所有操作合法合规”。
确实,尤家的减持程序无可指摘,但这种“合法收割”恰恰暴露了资本市场的致命漏洞:
协议转让的监管盲区、离岸资金的追踪困境、以及大股东与散户之间赤裸裸的信息不对称。
更可悲的是,这场闹剧没有赢家——尤家虽成功套现跑路,却辜负了“实业报国”的声誉。17万散户的愤怒无处宣泄,只能在股吧咒骂“韭菜之痛”。
或许,唯有当企业家的根真正扎在这片土地,鸿博式的悲剧才不会再上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