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格局,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始终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相比一些国家筑起的“小院高墙”,中国持续搭建的“合作之桥”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立场,也向全球彰显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同行机遇。
在商务部于4月23日召开的外资企业圆桌会上,与会外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3月28日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给外资企业带来了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解决外资企业在华发展遇到的问题,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外资政策持续、稳定、可预期,愿继续对华投资,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92.3亿元,同比下降10.8%。同时,前3个月吸收外资比1—2月降幅收窄9.6个百分点。3月当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8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比2月增长33.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前期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
与中国市场互利共赢成为诸多外资企业的重要选择。3月中旬,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重量级金融机构在上海举行集体开业仪式。
其中,法巴证券是国内第四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这家公司开业不久,瑞银宣布中国证监会已经准予备案其全资控股瑞银证券,瑞银证券有望成为中国第五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
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是中国吸收外资结构持续优化的缩影。前3个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15.1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933.3亿元。与此同时,部分新兴产业吸收外资增速较快,如电子商务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00.5%、63.8%、42.5%和12.4%。
在江苏太仓,博纳环境设备(太仓)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前不久刚完成主体建筑封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产,企业产能也将扩大一倍。
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刚进入中国时,只有一个销售办事处,通过本地化生产,在中国市场实现了20%~30%的年增长率,新项目投产后将具备充足产能,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近年来,集团董事坚持每年将中国工厂30%的净利润用于再投资,以期更好地扎根中国市场,更迅速地响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一直是“双向奔赴”。为了让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好,中国政府持续加强政策保障,做好服务,不仅密集发布政策举措,还广泛收集外资企业反映的问题和需求。目前,商务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服务保障进外企”工作,发挥各级外资专班作用,上门走访外资企业,现场了解诉求、解决问题,相关工作已在北京、重庆、湖北率先展开。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商务部已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欧洲企业圆桌会、日资企业圆桌会、北京地区外资企业圆桌会、美资企业圆桌会等8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近400家外资企业与外国商协会代表参加会议,推动解决了外资企业通过常态化交流机制反映的50余件困难诉求。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前3个月,商务部分别赴日本、瑞典、挪威、英国开展“投资中国”活动,在东京和大阪分别举办外资政策说明会,在瑞典和英国分别召开企业圆桌会,走访当地跨国公司及商协会总部,与当地经济界人士充分沟通交流。部分省市政府和产业园区代表进行专题投资推介。
“就我国的稳外资政策而言,未来吸引外资流入和稳外资的关键在于拓宽外商投资空间与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外企在华投资收益率从‘高’转向‘中高’。同时,我国投资环境更加稳定,投资者仍能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回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副主任潘圆圆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稳定和高质量增长阶段,引资政策将更加注重开放和质量:一是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空间,降低外资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二是持续打造更具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