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次会谈可以说达成了实质性的双赢。中国成功争取到了关税减免延期和制裁暂停的好处,而美国则如愿以偿地放宽了对稀土出口的管制。双方各自得到了所需的利益,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中美之间的博弈持续了这么久,能达成这样的共识确实不容易。虽然双方都有所妥协,但这也体现了双方在利益交换中的聪明算计。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开心。日韩和欧盟这些美国的“盟友”,现在可能都在后悔不已。为了取悦美国,日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直接向美国支付了超过5000亿美元,还承诺大量采购美国的农产品和天然气。韩国也不甘示弱,投入了3500亿美元,购买了大量美国资产。欧盟那边也在不断加大对美国的投资力度。 他们做这些努力的目的,是希望美国能够降低原本接近25%的最高关税。而结果是,他们的目标算是部分实现——关税确实降到了大约15%。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通过一系列博弈,成功获得了更加优惠的关税待遇,远超他们花费巨资所换来的待遇。 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如今的关税水平,甚至比日韩和欧盟都要低,甚至比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关税待遇更好。这意味着,之前大家都担心的中国产业链外迁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有了这些关税优惠,企业当然更愿意留在中国发展,因为成本效益显而易见。 面对这种局面,欧盟急了。德国总理站出来说,欧盟绝不能让中美主导全球的技术发展方向。这话听上去有些无奈,因为早在中国提出与欧盟签订投资协议时,欧盟就坚决不通过。当时,中国主动提出合作,愿意与欧盟共同发展,但欧盟坚持要与美国保持所谓的共同价值观,还试图在中美之间讨价还价。甚至一度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如今,中美博弈的强度有所下降,欧盟想借助联合美国来威胁中国,显然已行不通。欧盟才意识到,自己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一方。美国在中国这边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肯定会转头从自己的盟友身上找补,欧盟无疑是最理想的目标。 很难理解,欧盟当初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与美国站在一起。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合作方式,却非要走这条看似没有尽头的道路。俄乌冲突尚未结束,欧盟本身面临着能源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特朗普还要求欧盟向美国支付补贴。如今,他们才想要与中美争夺技术优势,是否有些为时已晚?错过的合作窗口期,可不是随便就能追回来的。 现在,欧盟想弥补与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但现实条件却让他们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以德国为例,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而德国却在不断拆除核电厂。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还没跟上,核电厂又在减少,未来德国能否满足自身工业的电力需求都成疑,更别说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了。没有稳定的能源供应,又怎么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对欧盟的战略始终很明确,那就是让欧盟去工业化,把它绑在美国的能源战车上,承担美国的债务压力。过去,美国曾因钢铝问题对欧盟加征高额关税,欧盟的反制措施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说明,美国对待盟友的态度一向是利益至上,根本不会顾及欧盟的利益。 现在,中美关系缓和,美国显然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欧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欧盟当初的选择无疑是不明智的。无论是坚定支持中国,还是继续跟随美国,欧盟只要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坚持走下去,结果可能就不会如此糟糕。 如今的欧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继续依附美国,可能会被不断剥削,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如果转向中国合作,又面临着失去面子的难题,且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合作时机。毫无疑问,欧盟的最佳选择是放下偏见,尽早与中国恢复务实的合作。中美双方已经在各自的轨道上稳定发展,如果欧盟再继续犹豫不决,最终只会被甩得更远。 原本想通过依附美国获得更多利益的欧盟,结果却成了被牺牲的一方。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国际合作中,盲目跟风并不可取,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才是最重要的。全球贸易格局未来将继续变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单边主义和盲目追随注定没有好结果。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欧盟是否能够抓住最后的机会,扭转目前的困境,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