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为撬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抛出的筹码比以往更显急切,但这次中方的应对早已跳出“让不让步”的单一博弈框架——美国想过这关,难的不是没找对谈判条件,而是从一开始就没看懂这场博弈的核心逻辑。
10月中旬,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放话,提议用“延长中美关税休战期”换中国稀土松口,还顺带炒作“中国留学生失衡”,暗示3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可能成为施压工具。可稍微理清脉络就会发现,这两个筹码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先看关税休战:这份11月即将到期的协议,本是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中双方对等达成的共识,美方现在把“协商延续”说成“主动让利”,完全忽略了一个现实——特朗普10月刚威胁要加征100%关税,标普500指数当天就跌了2.1%,特斯拉、波音等企业市值蒸发数百亿,不到两天就不得不改口缓和。
要知道,美国零售商协会早就测算过,若关税重启,美国每个家庭每年要多花830美元,这种伤己的“筹码”,根本没资格拿来谈条件。
再看留学生话题,更是暴露了美方的慌乱:中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高校贡献上百亿美元学费,斯坦福大学科研经费的28%都来自国际学生学费,其中中国学生占比超六成——真要动这个群体,最先反对的会是美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美方自己都圆不了这个逻辑。
美方的焦虑,其实不止“筹码失效”,更在于中方稀土管控的“精准度”早已超出他们的预判。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第61号公告里有个关键细节:不仅原产于中国的稀土要管制,哪怕境外用中国技术、原料生产的稀土产品,只要中国成分占比超0.1%,出口前都得申请许可。
这一下就堵死了美国找“替代渠道”的念想——此前美国刚和巴基斯坦签了5亿美元稀土合作协议,首批矿石刚运出,就发现巴基斯坦的冶炼分离技术,全是早年中国提供的设备和工艺,后续加工环节还是得过中国的审批关。
货轮到了美国港口,工厂却只能停工等合规评估,这种“看似有替代、实则离不开”的处境,让美方彻底慌了神。
更重要的是,中方的管制完全有法可依:10月16日商务部发布会明确强调,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稀土流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领域,事前还专门通报了美欧等国,是美方故意把“合规管控”扭曲成“贸易限制”。
如果说“替代渠道失灵”是短期麻烦,那美国真正的长期困境,是既绕不开中国的稀土技术,又建不起自己的产业链。
全球90%的稀土分离专利都握在中国手里,咱们的串级萃取技术能把稀土纯度做到99.999%,而美国企业的同类工艺,成本要高出三成以上,纯度还不稳定。
美国能源部今年10月刚出的报告也承认,要重建本土完整的稀土分离产能,至少得花5年、投200亿美元,而且就算建好了,成本也比中国高50%——这对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根本不现实。
想拉盟友搞“稀土联盟”也碰了壁:10月七国集团会议上,欧盟直接拒绝跟着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印度、刚果(金)这些资源国更明确表示“不参与制裁”——谁都不傻,中国掌握着最核心的加工技术,得罪中国,等于断了自己稀土产品的出路。
反观中国,宁波稀土研究院10月刚宣布,研发出14纳米芯片用稀土靶材,已经通过中芯国际的产线验证——这意味着,咱们在半导体关键材料领域,又多了一层主动权。
更关键的是,中方的应对从来不是“单靠稀土”,而是早已形成“组合拳”。10月实施的对美船舶特别港务费政策,专门豁免了中国建造的美籍船舶——既精准打击了美资航运企业,又给合规贸易留了空间,马士基48小时内就调整了航线。
而美国心心念念的大豆采购,之所以没进展,本质是美方没拿出对等诚意:中方一直明确,要谈就得把关税恢复到2018年前水平,同时取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无理制裁,但美方始终在“小恩小惠”和“极限施压”之间摇摆,根本没打算平等对话。
说到底,现在的稀土博弈,早已不是“用A换B”的简单交易,而是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国通过技术壁垒和全链条管控,已经掌握了规则制定的主动权;而美国还停留在“靠威胁、搞小动作”的旧套路里,既解决不了自身的技术短板,又不愿放下霸权心态。
11月的关税期限越来越近,但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稀土管控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做法,合规的申请我们会批,但想拿不对等的条件逼中国妥协,过去行不通,现在更不可能。
美国这关过不了,不是因为筹码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始终没看清——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中国让不让步”,而是美国能不能接受“平等对话”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