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稀土,这张牌,在全球博弈中被捏得紧紧的。德国VAC公司一条新闻炸开了眼界: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完全不含重稀土的钕铁硼合金,性能堪比传统稀土磁体。钕铁硼,这曾是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心脏,如今似乎有人在悄悄替换它的心脏。欧美国家推动“去稀土化”,不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是对中国稀土主导地位的战略挑战。
美国动作最急。2022年,美国商务部就发布报告,明确指出高性能永磁体几乎全靠进口,中国主导全球市场。这意味着一旦供应受阻,美国高端武器、能源、工业都会陷入风险。于是,美国一边国内大撒钞票,支持本土企业研发“无稀土”永磁体,一边对外挥舞制裁大棒,把多家中国稀土企业拉入实体清单,限制合作。内外夹击,这一手漂亮的“去中国化”操作,意图明确:不给中国掌握未来技术主动权的机会。
欧洲也没闲着。稀土依赖严重的欧盟,提出“欧洲关键原材料联盟”,一边推进内部合作,一边研发替代材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剑桥大学、DeepMind都在深挖潜力材料,从实验室到工业化,每一步都在逼近传统稀土磁体的性能。更有消息显示,欧盟和G7考虑设定稀土价格下限,对中国出口稀土征税,以此拉动本土生产和投资。抱团取暖,欧洲在分散实力下,用智慧和政策试图掌控话语权。
这股“去稀土化”的旋风,并非偶然。全球稀土供应高度集中,中国掌握70%以上产量和市场份额。从稀土开采到加工,中国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面对美国的科技战、关税战、断供战,稀土成为了中国手中最亮的筹码。美国和西方焦虑了,想方设法打造新的供应链,同时抢在技术前沿研发替代方案。
技术进步给了他们可能性。VAC、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甚至跨学科合作都在推进“无稀土”永磁体。性能在中低端应用场景逐渐可用,高温稳定性和磁能积等指标仍落后,但工业界已经开始试水。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全球在高端制造、能源、电动车、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场长跑赛。
但现实中,去稀土化绝非易事。短期内,钕铁硼仍然是主力军,高端应用离不开它。长期来看,“无稀土”材料可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空间,但航空航天、精密工业和高性能电动汽车依旧需要传统稀土磁体。技术路径复杂、产业转型成本高昂,短时间内难以撼动现状。
“去稀土化”热潮背后,是资源控制与技术主导权的争夺。美国和欧洲的动作透露出一种强烈信号:他们不想被中国稀土产业牵着鼻子走。市场、政策、科研三手并用,一场新的产业竞争悄然展开。中国则处在两难局面:既要守住现有优势,又要面对技术替代的潜在威胁。这是一场长期博弈,是智力、资本和技术的三重较量。
在未来几年,这张稀土牌会被如何出手,将直接影响全球新能源、工业和高科技产业格局。美国和欧洲在技术和政策上布局,想在“无稀土”赛道抢占先机,但中国拥有资源、产业链、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撑,这不是短时间能被撼动的。竞争已然开始,去稀土化的浪潮,也许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试探,一种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重新洗牌。
观察VAC研发成功,不只是一个材料新闻。它背后,是欧美对稀土依赖的深刻焦虑,是中美、欧美之间技术与资源博弈的缩影。未来,谁能在“去稀土化”与保持核心优势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可能掌握高端制造和新能源的主动权。中国稀土的路还长,全球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全球范围内的“去稀土化”,不是简单的科学实验,而是战略布局、经济较量和未来技术的暗战。谁稳住供应链,谁掌握核心材料,谁就握住未来科技的主动权。而中国,手里握着全球70%的稀土,优势明显,但也必须警惕,不能因为手握资源就掉以轻心。未来的博弈,会比现在任何一场贸易战、科技战更加长久、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