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商道融绿)
最近,商道融绿协助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招商银行苏州分行落地两笔“ESG平台-核查”一站式可持续双挂钩(SLL)贷款。这笔贷款挂钩了两个指标,一是公共服务数智平台的ESG评分,二是借款企业的供电标气耗值。若企业指标改善,则银行提供优惠,由此形成“以绩效促发展、以金融助转型”的机制。
可持续挂钩贷款(SLL)与可持续挂钩债券(SLB)统称为可持续挂钩金融产品,都是可持续主题的债务融资工具。两者的核心特征是借款条件(如利率、额度、期限等)与借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挂钩,以鼓励借款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通俗说就是“你减碳我优惠”。两者的区别是:SLL是银行贷款,在信贷市场发生,信息不公开;SLB是债券融资,在债券市场发生,信息公开。
在可持续挂钩金融产品中,当挂钩条件与低碳转型相关(如碳减排)时,产品就有了转型金融的属性,可以归为转型金融的大类中。除挂钩产品外,转型金融还有一个产品“转型债券(或转型贷款)”,这个产品对资金用途有明确要求,要投放到低碳转型领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2年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将转型债券资金用途规定为:一是已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但技术指标未达标的项目;二是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具有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项目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
但在实践中,无论是资金提供方还是企业都更偏好可持续挂钩金融产品。根据中债登《2025中国转型金融白皮书》的统计,从2021到2024年,境内市场发行的支持转型的债券244只,规模2208亿元,其中挂钩债券累计发行规模是非挂钩类转型债券的9倍(如下图)。市场对挂钩产品的偏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资金提供方对为高碳排企业提供转型支持仍有顾虑(特别是企业缺乏明确可量化的转型目标时),担心被说成“漂绿”行为,因此比较谨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对以资金投向界定转型债券的方法也有所保留,只发布了《气候转型融资手册-发行人指引》,而不像绿色债券那样要明确为《绿色债券原则》。二是挂钩金融产品不限定募集资金用途,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性更大,因此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
支持转型的债券发行统计(2021-2024)
来源:中债登。说明: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交易所转型债券都在证券交易所发行;可持续挂钩债券、银行间转型债券都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因为市场不同,所以政策要求和产品命名略有差异。
和挂钩债券不同,挂钩贷款无须公开披露,因此还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但从最近的新闻资讯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数量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前文提到的招商银行苏州分行的案例外,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有可持续挂钩贷款的新闻见诸报端。从市场规模来估算,绿色贷款存量约35-40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5-2万亿元,相差20倍;按这个比例测算,可持续挂钩贷款市场规模约在3-4万亿元左右(近四年挂钩债券发行量累计约2000亿,放大20倍),保守估计应该也有1万亿元左右。
值得提醒的是,可持续挂钩金融产品也不是毫无风险。2023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对可持续挂钩贷款市场进行评估,指出这类产品在市场诚信、可信度、激励机制和利益冲突等方面存在不足。举例来说,在一些挂钩贷款中,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可持续绩效目标(SPT)设计不当,缺乏雄心,这样实际上是不会对企业转型产生足够的刺激,起不到挂钩贷款的激励效果。不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会面临“漂绿”风险。注意到这些问题之后,FCA的做法是与市场的主要银行保持建设性的沟通,引导市场有序发展。2025年8月,FCA发布了可持续挂钩贷款市场的两年工作回顾(如下图),认为经过两年的努力,英国可持续挂钩贷款市场已趋于成熟、实践更佳、产品结构更稳健,挂钩贷款已经成为转型金融的重要工具。
FCA这份报告的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包括:有的银行能提供明确的挂钩产品框架,界定哪些融资可适用挂钩贷款;在借款人违反贷款协议的可持续条款或贷款不再符合银行的挂钩标准时,有的银行会采取取消挂钩激励作为惩戒措施(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银行似乎越来越重视挂钩贷款在促进借贷双方围绕长期投资计划开展深入对话中的战略作用;有的银行建立了KPI监测系统和流程,使一线人员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客户互动。
由此可见,可持续挂钩金融产品因结构清晰、资金灵活,容易落地实践,但真正要做好,还要设计合理(有一定雄心)的挂钩目标和激励条款。对银行来说,不能只是单纯追求“首单”创新,而应当把挂钩产品作为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的敲门砖和助推器,深化在绿色低碳转型时代的银企业务关系。
(商道融绿)